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2022-12-14 10:15: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欢迎阅读!
诗中,金玉,意象,李白

李白诗中的金玉意象



导语:金和玉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用来表达美好愿望,寄寓人世理想的语词。盛唐诗人李白对金玉意象更是情有独钟,金玉意象探析不仅可以解读李白诗歌的独特韵味,更可以从“金玉”意象的解读探求李白的思想渊源。

李白诗歌有很多凸显诗人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再现独特人格意识和卓越生命体验的明朗意象,其中,“金、玉”意象特受诗人青睐,据统计,在《李太白全集》中,“金”和“玉”字分别出现了三百多次,如: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登锦城散花楼》 银剑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乌栖曲》 可以说,“金、玉”意象是诗人的宠儿,建构了李白诗歌审美领域的多重空间。金,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象金在土中形。(《说文解字》)“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尔雅?释地》);玉,乃象形字,本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解字》) “金、玉”象征着富贵、纯洁、高贵以及高尚之品格。笔者以为,李白对“金、玉”意象如此情有独钟,与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李白的殷实的家庭背景,道教、老庄思想及魏晋风度的熏陶以及作者的生活理想密切关联。

一、盛唐发达的金玉文化 杜甫《忆昔》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安史之乱”以前的盛唐国富民丰,商业发达,拥有世界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与遥遥领先的科技水平,日趋繁荣的“丝绸之路”更彰显着大国盛世之气象,培育了盛唐空前繁盛的金玉文化。金玉器皿成为盛唐皇室贵族甚至普通民众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唐代贵族权要,多喜豪宴,需要数量极大的各种饮食器皿,迷信使用金银食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特别是宴会使用器皿讲究用金银来制作。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处之“玉”即是盛唐时期名满天下的新疆和田玉,“玉”在唐朝不仅大量生产,更随“丝绸之路”远销异邦。李白身处盛唐时期,沐浴盛唐气象,为人豪放不羁,生性洒脱飘逸,诗歌清新明朗,其诗歌多写于“安


史之乱”前,大唐发达金玉文化蕴育了李白对“金玉”意象的青睐。

二、殷实的家庭背景

李白之父李客“高卧云林,不求仕禄”,乃是资产不菲的富商。李白出蜀后曾“东游维扬,不足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俨然算一件“豪举”。李白诗歌《将进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殷实的家庭环境,使习惯了贵族般的生活,“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其一》)艺术作为生活的一种模仿或潜意识的阐发,李白就偏向于使用明朗,华丽,高贵的意象来建构自己诗歌的审美世界,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登锦城散花楼》)、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梁园吟》)等等。

三、道教、魏晋风度的熏陶

李白少年时期在蜀中度过,当时的蜀中乃道教活跃之地。白信于道教,道教文化对其影响颇深。其现存诗歌中可考年代的最早篇章《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云: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二三松。“松”乃不老松,万古长青之义。道教的终极目标即是“长生久视,全性葆真”,李白对道家思想的谙熟由此可见一斑。服食丹药是实现长生不老,飞升仙界的重要途径,而炼丹的原料尤以丹砂与黄金为主要,故李白诗中多用“金”意象,实乃道教文化在李白诗歌中的反应。

除了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外,李白还受到魏晋风度的熏陶。晋风度乃魏晋名士风度。这里的“魏晋”,并非指曹魏与两晋,其上线可追溯到汉末,下线可延至南朝。所谓名士,本指知名之士,而魏晋时代把唾弃礼法,任性而行,好谈玄理的人称为名士。《世说新语·任诞》云:“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吃药服食与饮酒两件事,又把他拟写的六朝文学的一章定名为“酒、药、女、佛”这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李白傲世世人所知,他在权贵面前狂傲不羁。他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锁贤。(《玉壶吟》)他要学东汉严光“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0ff3b9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e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