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与创新的思考

2023-01-22 03:0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创造与创新的思考》,欢迎阅读!
思考,创造,创新,关于



许映建

素质教育究竟应该把与创造、创新有关的教育活动,界定为“创造教育”还是“创新教育”,这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学者将它归结为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创造和创新含义不同。创造的意思是原来没有的,通过创造,产生出新的,可以称为‘无中生有’;而创新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以称为‘有中生新’。另一种看法是,创造和创新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指通过革新、发明,产生出新的思想、技术和产品。所以,在现实中提创造教育或创新教育,提创新能力或创造能力,可以视为同义语。”⑴在我们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与创造行为训练研究”中取第二种看法。

根据《辞海》的解释,“创造”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例如《国语·周语中》有: “ 以创制天下”;《韦昭》注曰:“创,造也。为天子造创制度。”在英语中对应的单词通常是Create(动词)或Creation(名词),它突出地表现在“首创”和“前所未有”之上。至于“创造”与“创新”之间的联系,林崇德先生就明确指出:“创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创新,因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越是高创新的知识,其价值也就越高。”⑵ 按照这种诠释似可以认为:“创造”概念包含着“创新”。既然“创造”具备了新颖、独特的属性,那么表征“创造”核心价值的“创新”,就更应该表现出“首创”和“前所未有”的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相反有些学者认为:创造仅指“首创”“前所未有”, “创新”的定义,要比“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指称更宽泛,它包容了“前所未有”,也包容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 “创新”并不同等于“创造”,“创新”的概念包含着“创造”而不是相反。人们通常所说的“创造”,属于最高层次的“创新”。因此认为,发明家未必是创新者,只有企业家将发明引进经济系统,发明者才成为创新者,因而社会生产的中心是创新,是扩大再生产。所以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创新”与“创造”的关系,即:创新=创造+开发。⑶

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认为,从语言学的定义分析,创造与创新都有“破旧立新”的意思,两者的内涵基本相同,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两者基本可以看成同一个词汇。⑷我们以为,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生创造心理的培养与创造行为训练研究”中,无论从概念的外延内涵,还是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分析,我们就“创造”“创新”的界定相同,选择“创造”,还是应用“创新”可视不同语境而定。对两者可以统一从以下两方面去理解。

首先,本课题中所说的创造就其内涵而言,我们将其界定为具有新颖性,并有社会或个人发展价值的活动。本课题中所说的创造主要指中小学生的创造,这种创造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造,而是指中小学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其成果仅对于创造者本人而言具有新颖性,未必具有原创性的社会意义。这里的创造可表现为发现和发明,也表现为各种创见;既可表现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无形创造,也可以指新技术、新发明、新工艺、新作品等有形创造。这种创造根据新颖性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初级层次,即相对本人而言具有新颖性,中小学生的创造绝大多数属于这一层次;第二是中级层次,即相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具有新颖性;第三是高级层次,即相对于全人类而言具有新颖性。本课题主要侧重于第一层次。

其次,本课题中所说的创造就其内容而言,它包容了“前所未有”,也包容着对原有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这里有三种不同层次的要素,“前所未有”当然是创新或创造,但“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也是创新或创造。例如,知识经济的代表人物比尔·盖茨就多次被人讥讽为没有自己的原创产品:其起家的BASIC语言并非自己发明,为他带来滚滚财源的当家产品DOS是从其他公司所购,Windows则借用了施乐公司和苹果公司的技术, IE浏览器源于网景公司的创意,Office办公系统的多数组件均出自于微软收购的公司⑸。 微软公司虽然没有自己的创造,但他们善于“再次发现”别人的创造,更重要的是“重新组合”为新的产品(如Office重新组合了Word 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终于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典范。

显而易见,本课题对“创造”的解释,恰好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两大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不仅在于加重学生负担,更主要的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的本质之一在于传承,即使少数与过去知识“决裂”的激进的创新,也必然以对原有知识的学习为基础,这是无庸置疑的。然而,应试教育把教学过程单纯理解为对现有的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在统一的考试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驱动下,形成了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特征的学习模式,以及割裂知识本质联系、忽视应用和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被基本上阉割,更谈不上什么“首创前所未有”的创造能力,基础教育领域显得尤为突出。正如布鲁姆指出的哪样,教育工作者“在评价中意识到,他们以往过分强调了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知识’,因而,把90%的教学时间用于这一层次,而很少把时间花在更高层次的智力活动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知识。”L.W.安德森在阐述布鲁姆理论时更明确表示:“需要证明的是学生能


运用知识,即能把信息用于新的情境和问题。同时,也希望学生能获得用来处理新问题和新材料的综合化的技术。这就要求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或情境时,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恰当办法,会运用必要的信息。”⑹

如果我们把创造理论的精髓引入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虽然要求中小学生普遍具有高度的创造能力不太现实,但完全可以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培育这种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再次发现”、“重组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动手动脑解决问题,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去“首创前所未有”,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主线,作为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论依据。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首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完全可以围绕“创造”三层次核心内容展开,通过学校各种教育形式,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1 探索精神培养。坚持对知识“再次发现”探索式学习观念,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索,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人类以往积累的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知识系统,学习科学并不是为了记忆和背诵真理,而是为了认识和不断更新真理,教学中强调的应该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结果;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知识探源,把握其发展变化趋势;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学知识都是人类艰苦努力不断探索的结晶,以此弘扬科学人文精神;要鼓励学习中的探究和怀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正如著名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所说:“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⑺

更重要的学习探索是对知识整体及其联系的把握。知识经济理论学者艾米顿特别推崇印象派画家克劳·莫奈的作品。她指出:“在他之前的艺术家所作的绘画,要求你走近画布才能够看清细节,而莫奈和其他印象派画家则不同,他们要求你退后从远处观赏才能看清细节。关键是要看到整体,以及色彩、结构和情绪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我们的传统教学很少教会学生从总体上观察学科知识系统,把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和本质特征,这些正是创教育鼓励学生以更宽广的视角,从分割的学科课程里“重新发现”的关键所在。

2 综合能力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讲,综合能力就是将现有知识“重新组合”为新知识的能力,新组合的独特和新颖标志着创新。我们的教育对象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从学科知识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的社会,国家创新能力的获得是快速的知识共享与持续的新的组合应用的结果。对此,熊彼德甚至认为,绝大多数创新都是现存知识按照新的方式的组合,他把“创新”与“新组合”视为同义语。

所谓知识的“重新组合”,就是把原来几种知识联系起来合成为一种综合知识,或者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这些部分重新联系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西蒙顿在《科学天才》一书写道:“天才们进行新颖组合比仅仅称得上有才能的人要多得多。天才们就像面对一桶积木的顽童,会在意识和潜意识中不断把想法、形象和见解重新组合成不同的形式。”⑻

课程学习中的知识重组通常包括三种不同的层次:一是将某学科课程内部的知识进行重组,二是将不同学科课程的知识进行重组,三是将学科课程所包容的知识与课程未能包容的知识进行重组,三种层次的重组,后一个比前一个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可从第一层次入手,希望学生最终能够做到跨学科和跨出课程规定的内容去自学,把进入现代社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所有知识重新组合,融会贯通,运用这种“重组”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从而内化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1999高考改革要求“在考察学科知识的同时,注意考察学生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渗透的能力”,高考试卷特别是语文试题施行了力度较大的内容改革,被媒体称为“高考挥棒指向素质教育”。为体现“能力型立意”,比历届考题更突出了“知识重组”能力要求,文试题不仅有第一层次的知识重组(如最简单的“重组句子”)而且大量增加了第二、第三层次“知识重组”的考核内容(如提供学生想象空间、将知识领域扩展到未来学范畴的作文命题等等),广泛涉及到经济、外交、现代科学和高新技术等课外知识,要求考生把课程学到知识与这些知识重组,不仅引导学生更加关心社会生活,努力扩大阅读面,而且必将启发教师进一步思考教学改革。

3、培养学生创造“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则可以从创新层面的“重新发现”,尤其是“重新组合”着手。无论用“无中生有”说明“创造”,还是用“有中生新”描述“创新”,都没有阐明“有”是如何从“无”,“新”是如何从“有”里产生。事实上,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原有事物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产生质变后才表现为“前所未有”,是“有中生有”,任何人都无法脱离自己的经历凭空设想,即使是科幻作品所“创造” 的外星人,也不过是作家思想表象里原有“部件”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而已。例如,硅元素通常以人们司空见惯的石英砂粒出现,经过科学家的“再次发现”就创造出半导体晶体管和集成电路,使“砂粒变成了黄金”。 再例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黑色火药 ,无非是按“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重新组合”,才具有了新功能和新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继承和扬弃,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1086f34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