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瀑布 唐代徐凝诗作

2022-11-23 21:14: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庐山瀑布 唐代徐凝诗作》,欢迎阅读!
庐山,诗作,唐代,瀑布,徐凝

庐山瀑布 唐代徐凝诗作

唐开元十三年(),大诗人李白游庐山,写下《望庐山瀑布》两首,其第二首为七言绝句,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一千多年来传诵人口,妇孺皆知。过了近百年,在元和、长庆间(-),小诗人徐凝也写下一首《庐山瀑布》,而为白居易所称赏,其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此诗为一首仄韵七绝,较之李白的平韵之作,声名黯淡得多了。若非后来苏轼加以轻贬,则知之者必更少。

宋元丰七年(),被黄庭坚称为“两谪仙”之一的苏轼道经庐山,读到了徐诗,心极轻之,便写了一首七绝,大肆讥斥,其题为《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后苏轼旧事重提,又作一文云:“仆初入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有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开先寺主求诗,为作一绝云云。”(见《东坡志林》)

自此,李、徐二家庐山绝句的好坏,遂起至一重公案。

但是,从自宋至清诸家评说来看,真正就徐、李诗进行具体比较的,严格说是没有的,多数也不过是片断的意见,或附和苏轼,或稍作辩解,如龚颐正及袁枚等,也都语焉不详,未能作出细致的艺术辨析。笔者不揣谫陋,拟从拟喻、用典、结构三方面,来比较徐、李二家绝句之优劣,试为此公案作一“判断”。

首先从拟喻说。一般而言,比喻是文学中的一个核心修辞,比喻的优劣,往往见出作者天才的高下,同时也是决定作品优劣的一个参考。所以,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在《诗学》中说:“善于使用隐喻是有天赋的一个标志,因为若想编出好的隐喻,就必先看出事物间可资借喻的相似之处。”这个说法,一直为后世学人所信从。

而比喻的优劣,又可以从两方面言之:第一,“本体”与“喻体”之间,须存有差别,其差别愈小,则其喻往往愈尽如人意。古罗马修辞学家早已表示:“较之间距离愈小,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见到昆体荣《演讲之术原理》)。借予古人论作诗的话去归纳,那就是:“须以不类为类实乃尽如人意。”(语见王应奎《柳南随笔)

根据这个道理,李白此诗的末二句,就其喻体而言,是劣于徐凝诗的。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银河”亦是“水”,《古诗十九首》所谓“河汉清且浅”、“盈盈一水间”者,指的就是“银河”,那么“瀑布水”似“银河水”,“以水喻水”,有何意?唐人皇甫��云:“凡喻必以非类。”李白诗不免蹈“以弹喻弹”之讥。


而徐凝诗却不然,徐凝诗以“瀑布”拟将为“白练”,喻体与本体之间,差别甚远,所以就是一个不好的'比喻。并且,胡i存有一句名诗:“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也就是李白所观赏的,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即为云:“中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以“白练”喻“江流”,与以“白练”喻“瀑布”,其本意略同。谢诗既是佳喻,则徐诗必然算不上太坏,似可以断言。

第二,比喻的另一个原则,则是能“近取诸身”,即所谓“能近取譬”(语见《论语·雍也》)。在这一点上,李白诗的“银河”之喻,仍然不是一个好比喻。因为瀑布较之银河,更近于“人间之物”,无论如何,“银河”之水,只应天上才有,“银河”之水从九天落下的景象,也并非“真实有”,其无人见过,自不待言。所以此一比喻,与“能近取譬”的原则,恰好相反。而徐凝诗又不然,其所用作喻体的“白练”,乃日用之物,较之瀑布,自然就更为人所熟悉,所以,“能近取譬”,“以所知喻不知”,“以近喻远”,徐凝诗无疑是做到了的。从这一点来说,徐诗也优于李诗。

从用语的来历上说,与李白诗差不多,徐诗也不是“羌无故实”,而是“语有来历”。苏轼斥徐诗为“恶诗”,所谓“恶诗”,其意必本诸李肇《唐国史补》所云:“杜太保在淮南,进崔叔清诗百篇,德宗谓使者曰:‘此恶诗,焉用进?’时呼为‘准敕恶诗’。”揆苏轼之意,当是指其语“猥鄙”,或朗瑛所说的“粗直”。这其实是并不然的。

李白诗的银河之喻,不是独有语,而是本诸梁简文帝的《招真馆碑》:“高岩郁起至,拎青云而作峰;瀑水悬流,卤天河而俱淋。”又隋刘斌的《咏山诗》:“紫盖云阴远,香炉烟气多。石梁低鸟路,瀑水近天河。”也就是着了先鞭的。因此苏诗“古来惟有沧海词”云云,指出就是李白的创语,不免误认为。

据前引龚颐正等所说,徐诗“一条界破青山色”之用字,也不乏所本,其出处为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不仅于此,其上句的“今古长如白练飞”,也本于郦道元《水经注·庐江水》:“悬流飞瀑,近三百许步,下散漫十许步,上望之连天,若曳飞练于霄中矣。”徐诗所谓的“白练飞”,即是郦文的“曳白练”。二句用语,具有出处,殊为典雅,何得谓之“恶诗”?

苏轼作诗,一向注重用语出处,如其于孟浩然诗,即为颇致反感。陈师道《后山诗话》记云:“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低而才长,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所谓“并无材料”,即为就是“太少故实”。“比如贫家美女,虽极驵丰逸,而终乏风流态”,李清照论词之旨,通于苏轼论诗。

也许有人觉得奇怪,以苏轼之博览,不至于连徐凝诗的用语来历都看不出吧。这个怀疑大可不必,再博览的人,也有百密一疏、看不到之处。如欧阳修尝作《朝中措·平山堂》词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十一引《艺苑雌黄》载:“平山堂望江左诸山甚近,或以为永叔短视,故云。东坡笑之,因赋快哉亭道其事云:‘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其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14dff7254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