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演义]观后感

2023-01-08 11:0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三国演义]观后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观后感

[新三国演义]观后感

九十五集的新三国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看时感触良多,总觉得如哽在喉,不吐不快,但真到写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一拖再拖,终于下定决心写下来。

新三国在选材与立意上较原三国有了不少不同的地方,省略了一些耳熟能详的情节,比如众所周知的桃园结义,精简了不少细节,比如七擒孟获只字不提,六出祁山也只选有代表性的讲了一下,至于最后部分感觉更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让人怀疑是不是预算不足。

以前看三国,还比较年轻,主要是看情节,看用计谋,对于华容道不杀曹操还耿耿于怀,心里总是想着曹操这个人这么奸,应该死,对于曹操几次侥幸逃生甚为惋惜。但现在看三国,更多的是一种理解,是一种设身处地,觉得当时历史这样发展有其合理之处。 首先,我在看三国中几个人物起兵的经历时,总不自觉地与现在的社会现实进行比较。先来看曹操,曹操起兵时,家中还是有不少老底的,属于官二代、富二代,所以在起兵讨董卓时,能够一呼百应,另外,通过一次未遂的刺董事件,增加了影响力与号召力,让当时不少义士觉得曹操是个有前途的热血青年,陈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不惜抛妻别子,追随曹操。虽然陈宫后来看不过曹操杀掉其伯父一家,弃其而去,但从现在角度来看,当时曹操杀掉吕伯奢全家,也有其为难之处。你想,曹操当时的处境就相当于现在的全国A级通辑犯,可以说是草木皆兵,而且当时世风应该也不好,人与人之间难以互相信任,极有可能出现为了利益而被出卖的事情。你想啊,当年马加爵即使乔装打扮成乞丐,不还是被出租车司机为了赏金给认出来了吗。以曹操的性格,就跟现在的美国一样,如其被动挨打,不如先下手为强,所以不管伊拉克有没有生化武器,先打了再说。应了他那句宁肯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后来再杀吕伯奢虽说有点过,但也不过是斩草除根,免得人家一个孤老头生活无着。放到今天,也不能保证这样的人不会出现。后来曹操在其父支持下,揭竿而起,虽说有审时度势的味道,但多少有点逼上梁山,你想,一个全国通辑的杀人犯,除了拉支部队以自保,可还有其它路可走?这里还有一个疑问,以董卓当时的权势和性格,为什么没有抄灭曹操的九族,而让其有东山再起的本钱呢。

袁术跟袁绍等则属于典型的官二代、官三代,因为其家族四世三公,家世显赫,所以在讨董中被推为盟主。这些官二代的性格弱点在战争中也是显露无疑,一是骄横傲慢,喜欢以身世地位去看人,不喜欢接受新事物,对趋势不敏感,所以在曹操还没坐大以前,并不能有效地扼杀;二是目光短浅,贪图安乐,没有主见,容易朝令夕改,任人唯亲。当时,袁绍离天子比较近,但是却被曹操抢得先机,袁绍的考虑是怕把天子接过来,自己要听天子号令,不如自己一个人快活,并没有看到天子的利用价值,致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天然的政治号召力,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虽然大家都知道天子发出的诏书都是曹操的意思,但当时大家基本势均力敌,在名义上又不能公开反对,否则容易给别人制造借口,成为众矢之的。袁术就是一个典型,他想趁自己还健在,撇开天子,过一把皇帝的瘾,以免死了享受不到,结果成为活靶子,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天子则属于典型家道中落的官二代,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虽然贵为天子,有个虚名,却始终摆脱不了遭人摆布的命运。就如同现在社会,有钱有权有实力别人会尊重你,如果什么都没有,不免沦为弃卒,无人问津。正应了那句: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再来说说刘备,刘备则属于典型的穷二代,虽然其家族有辉煌的过去,但到他时,只能织草席卖鞋度日,被袁术袁绍们看不起。起步时,要钱没钱,要粮没粮,要地盘没地盘,只有不怕死敢拼命的二个弟兄,而且两个弟兄,一个是杀猪的,一个曾经是个混混,杀了人的。我有个疑问就是,这样的家庭出身,为什么刘、关、张三人个个都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既不是武将的后代,有家传的武功,又不是职业的武师,有过人的天赋,张飞武功高还有点说的过去,因为天天杀猪,力气大,但刘备跟关羽的盖世武功又从何而来?又如何从那么多人中脱颖而出?因为拿今天的观点来看,他们就是一些普通百姓,工人、农民,即使有些业余爱好,也不至于高出常人许多。想那颜良、文丑可是河北名将,袁绍的杀手锏,不是关键场合不出马的人物,居然顶不住关羽几个回合,这有点说不过去。吕布厉害情有可原,毕竟人家是当兵的出身,武艺确实也不错,辕门射戟可见一般,但刘备跟关羽凭什么也这么牛呢?

刘备拿现在的观点来看,要资金没资金,要权力没权力,没有后台、没有好老爸,只有靠自己打拼,所以一开始活的很艰难。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替人打工,帮人看场混口饭吃,没有自己的根基,所以前面我们看到刘备屡败屡战,先后跟过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但话说回来,在这么不利的条件下,刘备为什么还要屡败屡战呢?名声,在讨董卓时,刘备无兵马钱粮,只有三个人,但他也去了,因为他知道,在天下诸侯都在的场合,正是宣传自己的大好时机,虽然没有多大的作为,但通过关羽的温酒斩华雄,杀人立刀,让天下人都知道他们三兄弟也是爱国的,另外也间接让其它各路诸侯认识到他的价值,为自己日后顺利打工就业积下了本钱。虽然不自量力,但重在参与,通过参与宣传自己。你不参与,谁知道你?谁认识你?讨伐袁术时也是这样,其它各路诸侯都不去,他也跑去。因为刘备他没有什么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的名声来吸引人。我们在三国中多次看到,刘备经常推辞,推辞这推辞那,不是他不想要,而是不敢要,因为一旦要了别人的东西,收了别人的礼,他的名声就毁了,他就会什么都没有,即使有了也会保不住,所以,刘备把名声看的比生命都重要,因为这是他的立身之本,因为他需要这个来号召人。当时机成熟,他就开始不推了,比如进西川,他就不推了,因为他这时要了,天下人也不会说他了,他也不怕天下人说了,他已经有这个实力跟底气了。我小时看三国,看到刘备老是推辞,总感到不高兴,觉得这个人太笨了,到手的东西都不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刘备是太聪明了,因为当时把城池要让给他的,都是自己没有能力保住的,并没有谁主动自觉地把城池让给他,刘备当时无权无势,兵力又不足,如果拿到手,不但让天下人觉得他喜欢趁人之危,而且到手也很难保住,也给了别人光明正大从他身中夺走的理由。所以总是被动接受,最终还是保不住。拿到现在来说,就是作为穷二代的出身,要想做出点成绩,必须要有过人的本领,而且必须脚踏实地,不要妄想一步登天,如果很轻易得来的成功也很容易轻易失去,因为自身还没有这个能力保住,必须经历一些挫折,受一些磨难,才能保的住、守的住,根基稳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1ce33ba2a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7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