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2022-12-10 22:2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心理学,关系

论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我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越来越多的需要,因此会产生越来越多与我们的需要相对应的行业,社会工作就是其中之一。社会工作现在已经开始慢慢发展,我校政法学院已经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我院心理学专业也开设了社会工作的专业课。课上老师也一致鼓励我们去做社会工作,身边已经陆陆续续有一些同学参加到社会工作当中。那社会工作与心理学有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必要清楚社会工作与心理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下是我对两者关系的一些看法。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联系。 第一,理学和社会工作关注的领域相似。这两个专业都特别关注人的行为和人际互动。这一共同的兴趣点让这两个专业又共同分享了更多的理论和实务技巧。从某种意义上说,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人际互动的,而心理咨询同样对两者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方面。同时,心理咨询正是利用微观的人际互动来作为治疗工具的,即咨询师与来访者的“治疗联盟”系。但这种关注是个人层面的,是微观的。

在众多学科中,社会工作可以说与社会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社会学也关注人的行为与互动关系,但它更宏观。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的,并通过研究将个人行为通过某种研究方法,提高到社会层面的。

社会工作借鉴了社会学对于社会整体的看法,对社会问题非常关注,并且将维护社会正义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因此,社会工作者能够从宏观层面着手,提出改进社会问题的政策及建议等。但是,宏观的改革要与微观的改变互相结合,才能最终解决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工作又需要从微观着手,一步一步、一人一人地解决社会问题,这就需要心理学微观层面的对人的行为研究。因此,社会工作从社会学的角度发现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然后从社会层面做整体努力的同时,不放弃微观层面的介入,共同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可以说,社会工作要想达成目标,需要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双重支持。

第二,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专业伦理相似。这与它们同为专业助人活动有关。具体而言,如果从两个专业公开的专业伦理守则中列出的核心价值出发,可以清晰地发现二者的异同。 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制定的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指出,社会工作有六个核心价值:服务、会公正、个人尊严与价值、重视人际关系、正直、能力。美国心理学会制定的心理学家伦理守则提出了五个本专业的核心价值:行善不伤害、诚信负责任、正直、公正、尊重人的权利与尊严。对二者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其中有一条是完全一样的,即“正直”。表明二者在对自身从业者品质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还有两条非常相近,即二者都强调对人的尊重和 “公正”。这说明两个专业在人性观和社会观方面有一致的地方。社会工作者除了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外,还强调了尊重人的价值,心理咨询则强调了尊重人的权利。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公正,而心理咨询只强调公正,多出的“社会”二字再次表明了社会工作的社会属性。

除了以上基本一致的三条原则外,还有两条指向是一致的,但内容各有千秋。社会工作伦理守则中对“服务”的解释是:社会工作者最基本的目标就是协助有需要的人,解决社会问题;心理理咨询对“行善不伤害”的解释是:理学工作者应努力为其服务对象带来好处,避免造成伤害。二者的核心理念都是要为服务对象提供好的服务。社会工作伦理守则还鼓励社会工作者不计财务回报,志愿奉献专业技能;心理咨询则要求不伤害服务对象,要在确保是为了案主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可能让案主感到痛苦的治疗。

尽管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具有某些共同与相似之处,但是心理学与社会工作在学科归属、诞生时代、学科体系、价值理念、理论渊源、政策目标、适用范围、针对问题、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过程、服务机构、服务方法、专业人员、行政管理、资金来源、社会影响等诸多层面存在本质差异,两者全面、系统和科学区分,有利于为中国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体系、


社区精神健康服务体系、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心理救援体系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和社会政策基础,促进心理学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区别。

首先,从学科性质上看,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中间学科,其学科体系和学科研究领域清晰明确。理学的目标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心理与行为过程。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有神经系统、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个性发展、人格、心理健康与障碍,心理治疗的方法以及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引起了众多学者的探讨,并力图更好地阐述“社会工作是什么“这一问题。社会工作之所以称为社会工作,是因为其是人的集合体,因此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种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政策框架和社会福利制度。这恰恰解释了社会工作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属性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实质,范围更大,内容更多。社会工作是以心理学社会学等综合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利他主义为核心,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这阐明了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行为。更确切的说,社会工作是行政组织主导,社会力量和受助人群广泛参与的,运用科学恰当的方法助人自助,为其提供需求、助其摆脱困境的服务性行为。

理学与社会工作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理论主张、理论假设和理论视角不同。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是哲学、宗教、社会学与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个人的精神心理健康理论,理论主张是个人与自我精神心理健康,理论视角是个人与环境、应激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等。生物医学思维和治疗模式盛行,如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社会工作的理论渊源丰富多彩,除心理学理论渊源之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与社会环境等学科理论渊源,都为专业社会服务活动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营养。

理学与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价值理念、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追求截然不同。总体来,理学的价值基础是个人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自我与自我发展,主要价值目标是精神健康和人格完善,追求的社会价值是个人责任与自我完善,个人和自我是行为主体。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是集体主义与社会利他主义思想,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平等、社会公平与社会发展,主要价值目标是社会结构功能协调均衡与社会福利, 社会价值追求是社会福祉。

从两者的服务来看。从服务性质和范围看,心理服务是商业性的,是收费的,适用于个人或者有精神障碍的群体;社会工作是福利性服务,由政府出资,对于受助个体来说是免费的,适用群体是社会各行各业人群。从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看,心理服务的对象是寻求发展或心理有困惑,或者是心理有障碍和患有精神疾病的个人,属于心理咨询、干预与治疗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正常的个人、群体、社区和社会所有成员,属于经济与社会领域。从服务过程和方法看,心理服务是心理测量、诊断、干预、治疗的过程,采用坐等上门干预、治疗的形式。社会工作是社会诊断与社会干预的过程,采用主动与被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社会干预方法。

理学与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后果、社会影响明显不同。一般来说,理学服务的后果和影响通常主要局限于服务个体,后果影响的社会色彩较淡。相反,社会工作服务的后果和影响主要体现在弱势群体、劣势群体和所有有需要人群上,通过专业社会服务和人类需要满足过程,社会工作服务可以增强社会平等、社会公平程度,消除或降低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提高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水平,构建和谐社会。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心理学服务本质尚不属于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范畴,本质是个人服务,理学服务只是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社工接触服务对象的基本方法之一,理学服务与方法是总体性社会服务体系与助人方法局部、精神心理领域和基本手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0225d597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