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过勤政楼》唐诗译文及鉴赏

2022-09-02 22:10: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杜牧《过勤政楼》唐诗译文及鉴赏》,欢迎阅读!
杜牧,勤政,译文,唐诗,鉴赏

《过勤政楼》 唐代: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过勤政楼》译文

当年庆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 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 《过勤政楼》注释

勤政楼:唐玄宗开元前期(713741)所建,全称勤政务本之楼〞,是玄宗处理政务、国家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千秋佳节:开元十七年(729)八月五日,玄宗为庆祝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钦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

承露丝囊(náng):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紫苔(tái):一种漫生杂草。

金铺:宫门上的安装门环的金属底托,多铸成兽形以为装饰。 《过勤政楼》鉴赏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勤政务本之楼〞。

公元729(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那么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

《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那么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这两句诗从外表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比照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过勤政楼》创作背景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282e14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d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