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莎士比亚爱情观的看法

2023-02-04 12:26: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对莎士比亚爱情观的看法》,欢迎阅读!
莎士比亚,爱情观,看法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赏析 田畹 1016104025 10级工商4

我对莎士比亚爱情观的看法

——莎诗欣赏学后



首先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初印象。最开始知道莎士比亚是因为最著名的与中国凄美爱情故事《梁祝》齐名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茱丽叶》,后来在学校里语文课上又学习了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使文字失真,或者是由于自己年纪尚幼底蕴不足,当时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并没有多大热情,甚至觉得对白过于冗杂晦涩。但是就从这两部戏剧可以对莎士比亚心目中的爱情略有体会:一方面他描绘的爱情如火一般炽热,让人可以为之不顾一切,甚至欣然赴死;另一方面他描绘的情侣总是容貌美丽,智慧善良,充满魅力。而上述这两者都是现实中的人们所向往追求而又甚少企及的。之后,在学习历史时讲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了解到莎士比亚是英国在此时期的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才逐渐明白莎士比亚的作品蕴含和表现着当年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情怀。再后来,由于莎士比亚的巨大名声,我不得不去买了精简易读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当然这种行为老师您肯定是不赞同的)来虚张声势的填充我墨水空空的腹腔。虽然没能浸淫于原著,但由此我却肤浅但广泛且迅速地了解了这些戏剧的整体故事情节,进而也被莎士比亚丰富而强大的想象力而深深震撼:原来所有的言情剧、琼瑶剧、伦理剧的剧情鼻祖就是这位文学家!他剧作中的人物关系设定极尽纠结之能事,情节发展之一波三折,矛盾冲突之跌宕起伏都非常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至此,我对莎士比亚才真正感兴趣起来。而这也成为我选择这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赏析课的根本原因之一。

来上这门课的第一堂课上,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自己对莎士比亚由热爱到反感再到回归欣赏的心路历程,而这其中导致其转折的原因就是知道了关于莎士比亚是同性恋的评论。作为一个曾在高中做过《同性恋文化及其研究》的社会实践调查的人,我其实对这个话题是比较感兴趣的。对于知道莎士比亚有同性恋嫌疑这件事,我不像老师您,我不但不反感,还饶有兴味。而且我对老师您所谓“鼓励男性友人结婚繁衍后代所以没体现出爱情的独占性因而不是恋人关系”的自我安慰式的解释是不甚赞同的。接下来我想稍微向您普及一下同性恋的小知识。

根据最新和最被广泛接受理论是:1)真正的同性恋倾向是由基因先天决定的,就像有人天生是左撇子一样,不是心理或生理疾病;2)从古至今,东西方文化中同性恋现象都存在,而且这类人群在正常人中的比例一直是大致稳定的,并没有到现代突然爆发增多,只是如今由隐瞒转化为公开;3)过去由于社会普适价值,宗教文化控制和家庭伦理舆论的压力,同性恋人群多会压抑自己的真实取向,顺从主流而被迫接受正常家庭模式;4)不排除一部分同性恋行为是由于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如军旅生活、僧侣生活及中国古代宫闱奴婢间的“夫妻关系”等,这类人群若回归正常社会,行为就会随之回归正常;5)虽然从现今对于同性恋婚姻的法案推行状况来看,似乎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大于中国,实际上完全错了!中国从古至今在对同性恋现象的接纳和包容程度都是最大的,因为即使在宗教或皇权对民众思想高度控制的时期,都没有出现过极端的对此行为的抨击和明确的道德批驳,反观西方社会,他们所信仰的基督教或伊斯兰教都明确的在教义中写出同性恋行为是有罪的,因而在历史上对同性恋者实施火刑或其他极刑处死的案件记载丰富,这是我国没有的情况。个人认为这源自中华文化本身的内敛含蓄的品质和中庸和气的观念,一方面同性恋者不会张扬,另一方面普通人不会大肆讨论或激烈表态。好了,话题扯得有点远了,但我再提最后一点:



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赏析 田畹 1016104025 10级工商4

根据记载,许多艺术上的历史名人都被评价有同性恋的嫌疑,其中与莎士比亚同处于文艺复兴时代的就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在各自领域奉为大师的人物。作为部分原因造成了现在各种艺术专业学生中流行着一句笑谈:“连性取向都正常的人,还能指望他做出什么设计。

我认为对于莎士比亚是不是爱同性,是哪种爱的问题,应该结合他自身以及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来谈。

第一,莎士比亚的“专情”与“深情”。在莎士比亚所流传下来的154首十四行诗中,据说“Sonnets 1-126, in which the poet strikes up a relationship with a young man, and Sonnets 127-154,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the poet’s relationship with a woman, 可见诗人用大量笔墨在一位年轻人身上,其用情之深的确会引人遐思。在诗文中,诗人对友人的称呼较一般人的观念而言更亲昵和暧昧,例如“But I forbid thee one most heinous crime, o carve not with thy hours my lover’s fair brow” (Sonnet 19), Hast thou, the master mistress of my passion (Sonnet 20),等等,就直接把朋友称为爱人或情人。其实,出于对朋友的喜爱而称其为自己所爱的人,乎也是不过分的。可是在一些诗文中,总有一些内容体现出诗人对友人的魂牵梦绕,甚至引起情绪的大起大落,如:“…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 yet in these thoughts myself almost despising, haply I think on thee, and then my state, 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rising from sullen earth, 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Sonnet 29),诗人正悲伤于自身的不足,浸淫在惭愧与苦恼中,但转念想到友人便心情豁然开朗。 The sad account of fore-bemoaned moan, Which I new pay as if not paid before. But if the while I think on thee, dear friend, all losses are restored, and sorrows end.(Sonnet 30),当沉湎于过去的种种回忆和遗憾,诗人感伤万千,但是一想到男性友人,就顿感安慰,觉得一切都被补偿了。 Thrd with all these, from these would I be gone, save that to die, I leave my love alone.(Sonnet 66)诗人厌倦了这个世界,想到了离开,但是一考虑到友人,便犹豫把所爱独留于人世。这种情感的浓烈体现的相当明显。

其实光就写诗或写信这一举动并不是莎士比亚独有的,19世纪英国著名的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也有与年亲男性往来情感流露的书信,而在我们中国,古代诗人白居易与元稹之间诗文互赠也流露出非同寻常的深厚情谊:在白居易写下“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寄与元稹后,元稹回书“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我认为,可能本来文字这种书面形式会在现实中放缓读者的思维,因而在慢慢的体悟吸收中就容易把情绪放大,另外对于作者而言,人骚客咬文嚼字揣测琢磨文字,喜欢让深刻情绪渲染来让他人对自己的作品影响深刻。因而诗人们所怀有的感情是不是如他们写的,或者我们自己理解的那样深切,是值得权衡的。但不可否认,诗人对一些心境的描写确实深刻入微,很容易引起人的共鸣,仿佛身临其境,似曾相识,这种对所在意的人“你是我的世界,我因你而活,为你喜为你悲”的爱的表白很戳人的内心。

第二,莎士比亚对男性的美貌的推崇。In Sonnets 1-17, Shakespeare uses many different images to try to persuade his friend to marry and have children. This contributes to the conventional Renaissance theme to preserve beauty and thus to defy time.(名篇详注 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虽然诗人在说服友人繁衍后代,但是他所用的理由基本上都是“为了延续你的美丽”,例如:“thou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 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 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 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Sonnet 1)诗人称男子的外表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38872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b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