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试论董源山水画艺术

2022-12-17 12:1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试论董源山水画艺术》,欢迎阅读!
董源,山水画,艺术,论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范文大全



试论董源山水画艺术

卢小平





董源(一作元),江西省钟陵(今江西进贤)人,生于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卒于北宋开宝八年(975。南唐中主李璟时官北苑使,人称董北苑。

董源是一个绘画上多才能的艺术家,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能,而且技艺精湛。明代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说:董源“几于十三科全备,可谓画林中天纵多姿,于古无二《宣和画谱》中介绍他的各种绘画时说他“多作山石水龙”“所做《钟馗氏》尤见思致”。然而他对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贡献最大,成就卓著且影响后世深远。传世作品有《溪岸图》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龙宿郊民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行旅图》现藏日本大坂博物馆;《潇湘图》现藏故宫博物院;《夏景山口待渡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夏山图》现藏上海博物馆等。

一、社会现状及人文背景

五代南唐,历经朝代更迭。唐天复二年(902,杨行密受封吴王,建都扬州,占江苏、安徽、鄂东、江西。吴乾贞元年(927)其子杨溥称帝。吴天祚三年(937)被徐知诰代替,建都金陵,徐知诰改姓名为李昪,改国号叫唐,史称南唐。南唐历中主、后主,曾占有湖南、福建。政权虽转移,但社会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残酷的战争。中主李璟设置翰林图画院。

中国社会在中晚唐经五代至北宋进入了封建制度后期,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趣味也随朝代的更迭发生了变迁。山水、自然风景作为文人士大夫居住、游玩的环境,和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他们希望保持这种既得利益的长久和稳定,从而将整个社会(尤其农村)理想化、牧歌化,并产生了强烈的抒情心理、思绪和观念。同时在士大夫中出现一种社会性的“隐逸”思潮,并体现与之相关的山水诗画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上。当时大多的文人士大夫是由“乡绅苦读”“由农而仕”、从乡村到城市的。于是,溪壑丘山、野店村居成了他们争取荣华富贵、楼台亭榭的一种心里祈求、一种感情上的追忆。

社会的动乱,朝代的更迭,并没有让汉末以来的佛教消失,反而在经历魏晋玄学“清谈”风气后与中国本土的儒、道互补完成了其“中国化”的“变身”。尤其是禅宗教义的“准泛神论”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成为主流,使人与自然合为一体,并从自然中吸取灵感达到“顿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从而获得心灵的解放。

书法、诗歌是唐代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并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无可比拟的高峰,无论是诗歌还是书法都一样从“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烟云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的风流潇洒转变成“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姿”。将悲欢情感痛快淋漓地倾注于笔墨之间,使得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的模拟都变为浪漫、情。

董源正是将这种审美观念和艺术精神发展和创造性地表现在他的山水画艺术上。 二、董源山水画表现的内涵

与董源同时期的荆浩原本“业儒,通经史”,因时局动乱而避难隐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中,但并非是社会性退避的“隐逸”。在《笔法记》中说“成林者爽气重荣,不能者抱节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范文大全



自屈”“乃知教法,圣贤之职也”,同时也认为“嗜欲者,生之贼也”。所以他的作品是在携笔写生的基础上表现北方山水的“雄壮”之美,并以“载道” 董源在动荡的时代中,却生活在相对稳定且艺术兴盛的南唐。身居仕途,却更萌生有“退隐之心”文学上词的出现,抒写更多的是一种优闲,伤感的心情意绪,不再是浑厚宽大的“诗境”。江南平远“小桥流水人家”引发的平淡、恬静、寂寞的境界恰恰表现了这种社会性的退隐,并更好的诠释了道禅的精神。这也正是后来备受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文人推崇,影响后世的原因。

(一)笔墨的再现,模拟性特征

五代时期,笔墨技巧经中晚唐后已臻成熟。同是强调笔墨,但荆浩携笔写生强调“图真”。用线条勾勒山石,石质感强,山势雄伟而大山突兀,追求的是“崇高感”。董源笔墨技巧也极为成熟,强调的笔墨“图真”与荆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虽然有“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壮之。《宣和画谱》)之类的着色作品,却并非是他的性情真意的流露。“出自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其千岩万壑,重江绝岸,使其览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处也。而足以助骚客词人之吟思,则有不可形容者”《宣和画谱》再现江南山水并非终极目标,其意在于“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景物粲然”(沈括《梦溪笔谈》 (二)笔墨的情感性特征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急,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在笔先,画尽意在,所以至神气也……(吴道子)众皆密于盻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孤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唐代符载在《观张员外画松石序》中说“……毫飞墨喷,捽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鳞皴,石巉岩,水湛湛,窈渺.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观夫张公之艺也,非画也,真道也。此可见,笔墨的情感表现性已经初露端倪。董源正是在纯熟的笔墨技巧上更完美地将情感融入其中,使读画的人忘了山水之形而“图”自然之性,突显笔墨的审美意识。即沈括所说“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近以察细节,求笔墨之美。 《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夏山图》被推为董源风格的代表作。无论构图偏满的《夏山图》或是空灵的《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都是虚实相得益彰。一派平远幽深,画面重峦叠嶂,咫尺千里,平沙碛堤错落而层层深远。半圆形的山峦,再以垂直的树干穿插其间,富有极强的节奏感。平远山峰用淡墨点皴和相对整齐的圆浑短线皴笔,湿润的笔墨层迭相加形成破墨、积墨的效果。中锋用笔,气度中和,不疾不躁,平心静气,行笔间含蓄蕴藉,没有丝毫刻意雕琢之感。干笔、湿笔、破笔参杂使用,及方侧的笔势,使原本极平常的沙坡,溪流、农人耕作、渔人举网的风景、农事,变成幽深古润,极具苍茫浑厚之气。沙堵迷离中跃动着波澜起伏痛快淋漓的律动感。恰似一曲深长悠远的田园牧歌。并憬悟到万象和谐及自然山水的神秘不可抗拒的美。在这短促的美感受到“永恒”——一个漂渺,实在的,令人惊喜而震憾的存在。如唐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到“……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式的瓊绝的宇宙意识,一种深沉,廖廓,宁静的境界。 (三)、笔墨的道禅精神表现的特征

唐符载观张燥画画时就说“……非画也,真道也”董源所描绘的山石树木用的都是清淡湿润的墨笔,虚实间若浮非浮,若虚非虚,明晦处更是无穷无尽,繁密中见单纯,平淡之中蕴含多变。这些相反相成的审美,表现出一种悠闲心境下的江南宁静,平淡与濛濛润湿之景。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平常景中蕴含着对静境、寂寞、空灵的哲理性思考。这正是道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4bdb99af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