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班的用笔与结字论(二)

2022-12-25 09:3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冯班的用笔与结字论(二)》,欢迎阅读!
用笔,班的

冯班的用笔与结字论(二)

作者:闫帅

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8年第1





随着书法的不断演进发展, 后世书论家对前世书法发展进行总结, 已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规律。尤其是到了明代, 出现了书论家对以往多个朝代书法发展进行的总结, 并对各个朝代书法的递承关系进行的勾勒, 以此形成了他们自己独特的书法史观。

冯班就是这批书论家中的一员, 他以结字为准, 提出晋人用理, 唐人用法, 宋人用意的书法史观。而这种观点, 其实是融合赵孟頫与董其昌两家的观念形成的。

我们知道, 元代赵孟頫曾在 《定武兰亭跋》中提出: “书法以用笔为上, 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 用笔千古不易。 ” 在赵孟頫看来, 书法中的结字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而用笔是千古传承不变的。关于这句话, 后代多在“用笔千古不易” 上争论不休, 忽略了前半句, “结字因时相传” 。因此, 冯班就显得颇具新意, 他以结字作为自己立论的标准, 而去深究如何 “因时相传” 。董其昌对晋、 唐、 宋三代书法的概括, 直接影响了冯班。董其昌指出:“晋人取韵, 唐人取法, 宋人取意” , 而冯班却以结字作为标准, 提出 “结字, 晋人用理, 唐人用法, 宋人用意” 。两者略有不同, 董其昌是从各个时代的审美上进行的总结, 而冯班是从书法的创作上, 以结字为准, 对这三个时代进行的总结。而关于这三家,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 无论是赵孟頫的用笔结字论, 董其昌的晋、 唐、 宋三代论, 还是冯班的论述, 都是在围绕魏晋以来王羲之父子一系的书法所做出的论述。

今人, 为求立论新颖, 对董其昌以及冯班的三代论加以否定, 认为不能以一概全, 是说不能单以一个 “法” 字来概括整个唐代。持此论者, 多是由于割裂了前后两个朝代的关联。我以为, 应当将晋、 唐、 宋三代并列来看,这三个朝代只有相互比较才能突出各个朝代的特点, 如果, 单就一个朝代进行分析, 必然会出现以一概全的观点。因此, 我们在分析冯班的三代论时, 应该持有此种观念。

在晋唐宋三朝之间, 冯班认为晋代是唐、宋两朝取法的对象。唐、 宋两朝的书法家分别从晋人书法中汲取养分, 然而由于时代的不同, 两个朝代从晋代学习的方面也有所区别。而晋人书法用理, 理为何?理, 《说文解字》 释意为: “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今天的解释, 则为事物的本质规律, 表现在书法中, 即是晋人遵循书法的内在规律。因此, 冯班认为晋人 “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知道, 孔子 《论语 · 为学》 篇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孔子虽然是在表述自己一生的为学经验, 但是, 我们从中可以明白一个道理, 即是为学要循序渐进。如果没有前面的积累, 也无法达到最后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落实到书法上, 无论是晋、唐、 宋三代中的哪一代书法家, 他们学习书法的时间大致不会相差太大。因此, 晋人 “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不仅仅是指晋人学习书法循序渐进, 遵循法度, 它还应当指, 晋人懂得书法的内在本质规律, 从而能够很好运用, 做到不为规律或法度所困, 从而能够从心所欲。因此, 我们可以得知, 晋人用理, 既包含着法度的精熟, 还包括超越法度的从心所欲, 即是能够表达自己的心意。

而唐人用法, 冯班认为是唐人 “因晋人之理而立法, 法定则字有常格” 。唐代书法家遵循晋人书法的规律, 并将这种规律固定下来,形成法则。关于这一点, 我们看一下唐代流传下来的诸多书论便可得知。从传为欧阳询的《八诀》 《三十六法》 到张怀瓘的 《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 再到韩方明和林蕴的执笔之法,都是在谈法度。如果我们再从结字方面


来看的话, 唐代楷书法度严谨、 排列整齐。因此, 可以说, 唐代的书法家更多关注的是法度。然而, 唐人书法过多地被法所囿, 而晋人也用法,但晋人不为法所局限, 最终造成 “唐人用法谨严, 晋人用法潇洒” 。

“宋人用意, 意在学晋人也。 ” 这里说的意,其实即是学晋人的从心所欲。我们知道, 宋代书法家强调个性, 追求自我。苏东坡说: “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求。 ” 黄庭坚说: “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 米芾说: “意足我自足, 放笔一戏空。 ” 从书法的结字方面来看, 唐代那些体态规整、 法度严谨的丰碑巨制已被那些体态率性、 潇洒的手札所取代。这种在书法上追求自己内心主观精神的表达, 正是对宋人用意的最好证明。然而, 用意并不是不遵循法。冯班认为: “宋人作书, 多取新意, 然意须从本领中来。 ” 这里的本领即是说书法的一些法度, 只有将这些本领掌握好才可以随心所欲, 是他所说的 “本领精熟, 则心意自能变化” 。很遗憾, 冯班认为宋人由于本领不够精熟, 从而书法 “意不周币则病生” , 同时认为这是由于时代的原因。所以, 相较于唐代, 在法度上的弊病限制了宋人的书法, 从冯班对苏东坡书法的批评便知, “东坡书有病笔, 唐人无此” 。从而冯班最终认定, “宋人多用新意, 自以为过唐人, 实不及也” 。

综上所述, 在冯班的眼中, 晋、 唐、 宋之间的关系应是宋不及唐, 唐不及晋。而无论是唐人, 还是宋人, 他们都是以晋人书法为取法对象。具体说来, 晋人书法其实是法度与心意并存, 唐人从晋人书法中总结到了法度, 宋人则学习到了心意。如果我们将晋人书法比作源头, 那么, 无论是唐人书法, 还是宋人书法, 都是从这一源头分出的两条支流。

(作者系江苏教育书法协会会员,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系硕士研究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65dc947d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f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