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的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

2022-12-31 08:2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城市社区的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欢迎阅读!
空间结构,生活方式,城市,社区

第二节、城市社区



一、城市空间结构

前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乡村社会结构差别不大。

工业革命导致了大量农民向城市迁移,城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经典模型:

1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20世纪20年代,城市社会学的著名派别——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伯吉斯根据对芝加哥市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现代城市空间的扩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把自己的这一发现称为“同心圆”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城市可以划分为5个环或区,每个环或着区都有某些明显的特征:1)中心商业区。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为零售商业、轻工制造业及商业娱乐场所集中的地区。如南京的新街口。2)过渡区。这是围绕在中心商业区周围的一个区域,由中心区的商业和工业的扩展而形成,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3)工人住宅区。其居民大多数为工人,集中着一些年久失修、较便宜的住宅或公寓。4)中产阶级住宅区。居民大多数为自由职业者、小商人、经理人员等。5)郊区。在城市外围,其居民多为中产阶级以上成员,他们白天到城市工作,晚上才回到家中休息,故该区也称为“卧城”。一般来说,居民的地位随他们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而提高,而犯罪率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扩充:这和我们国家城市的情况是非常不一样的)(图略)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提出后,赞成者和反对者均有,也引起一些学者从事其他城市的研究,以证明、否认或者修正这一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又有两种新的空间结构模型提出,这便是“扇形”模型和“多核心”模型。 2、霍默.霍伊特的“扇形”模型。

1939年,美国学者霍伊特提出了“扇形”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是沿着像切开的馅饼状的扇形而不是同心圆的方式展开的。主要的市中心被化成不同的地区,如商业区、工业区、下层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等,每个这样的区都以“V”形的扇状从市中心向外扩展,通常是沿着主要的交通线延伸。如图所示。霍伊特在旧金山、弗吉尼亚、里士满都观察到这种模型。 3、哈里斯等的“多核心”模型

1945年美国学者哈里斯和爱德华.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形成许多商业、产业和住宅区的次中心,而这些次中心都可能、但也未必按照“同心圆”或者“扇形”模型提出的方式向外扩展。这个模型不承认城市的发展是从单一中心向外辐射,相反,它指出应有许多小型商业区或核心。例如,上海便是一个典型,徐家汇、南京路和淮海路等都是商业中心。(图略)

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上述三个古典模型分别是以某些美国城市为样板建立起来的,虽然一个比一个进步,但总的来说,都不具有普遍意义。实际上,任何城市的空间结构都各有特点,试图提出某种普遍适用的理想模型是难以做到的。不过也应承认,这些古典模型在分析现实的城市空间结构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这些古典模型的某些特征。

二、城市生活性质和城市生活方式


1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 1)滕尼斯:社区与社会

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是最早主张城市生活具有自身特点和研究价值的社会学家。1887年发表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他把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即以乡村为特征的(他叫“社区”)和以城市为特征的(他叫“社会”,并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作了对比分析。在他看来,农村社会具有强烈的内聚性,人们彼此关心,团结一致,亲密无间。这种关系为共同的语言和传统所维系,其基础是共同的利益、目标、价值和规范,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它的基本形式。而在城市社会中,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日渐势微,人们很少有共同的价值和规范,他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事情,个人自私自利和强烈的个人主义。 2、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

在他的名著《大城市的精神生活》中,齐美尔将“大城市特性”描述为个人主义、个性、自由、理性和非情感化,并把这种独特的城市个性看成是城市居民适应和接受工业化城市新环境的结果。

他认为,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各种刺激急剧增加。个人生存于城市中,必定要发展出应付这些刺激的能力。个人必须分别出重要与不重要的刺激,对不重要且与个人无关的刺激,不予关注,而集中精力应付那些重要及对个人利益攸关的刺激。这种分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其结果是使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的个人特点逐渐相异。城市居民具有复杂和老于世故的人格,工于心计,而整个城市社会也就变得较理性,重视效率。 他认为城市人为什么都很理性呢?是源于金钱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大城市始终是金钱经济的地盘。”金钱在城市生活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其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发达的劳动分工要求有普遍化的交换手段,金钱就是交换手段。

所以,城市对陌生人相当的冷淡,对整个社会的看法也相当的冷静,人与人之间也保持相当的距离,城市人多用理智而不是情感来处理日常事物。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感,经过一段时间又会变成一种对社会的疏离感,于是个人变得渺小而无关紧要,在社会中显得微不足道。为了显示个人在社会中的存在,城市人几乎都有一种从事怪异行为的冲动,喜欢标新立异,变成城市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3)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

“芝加哥”学派的著名学者沃思1938年发表论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在该文中,他认为城市具有3个典型的特征:人口多、人口密度高与人口异质性高。

这导致城市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是像农村那样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是一种理性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非常远的。

2、城市社会的特征

1)人口集中,异质性强。例如,苏州的狮山街道,人口众多,而且异质性强。有外国友人、还有农村的农民工,还有苏州当地的居民。人口来源复杂。 俗话说“人过一百,形形色色”,异质性表现在职业、收入、教育程度、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

2)经济和其他活动频繁。

3)具有结构复杂的各种群体和组织。如律师协会、教师协会、医师协会等 4)家庭的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化,人际关系松散。 5)思想、政治、文化相对发达。

6)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和非人情性。从理论上讲,城市人口多,人与人之间相识和建立联系的机会也多。而实际上,由于人民时间、精力有限,除极小的范围外,无法与更多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268f4ea5acfa1c7aa00ccb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