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2023-01-14 23:27:3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阅读!
论语,读后感









线



线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期末考核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细读论语,感慨颇多。不愧为儒家文化结晶,教育后世百代,乃至现在儒家思想以融入国人的骨髓血液之中。《论语》一书主要是孔子弟子所记,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孔门后学七十子的门人所记,所以书中的称谓、体例和文章风格都不一致。据班固说:“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从《论语》全书来看,决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班固这一判断和解释大概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柳宗元《论语辩》据书中记曾子将死,去孔子之后已数十年,认为是乐正子春、子思之徒所纂辑。那么,《论语》的成书至早亦当在春秋战国之际。

《论语》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即《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其书为古文,出孔子壁中,有二十一篇。《齐论语》是齐国学者所传,凡二十二篇。以上二本早已亡佚,《鲁论语》是鲁国学者所传,凡二十篇,就是现在通行的《论语》。南宋以后,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和《孟子》,号为《四书》。

《论语》所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差别的爱。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制秩序上。这是符合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的。因此,过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来巩固其统治,而尊之为“圣人”。

孔子处于矛盾复杂的过渡时代,他的某些政治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例如他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又如仲弓问政,他说:“先有司,小过,举贤才。”冉求为季氏聚敛,他就严厉地谴责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是同情穷人的。公西赤使齐,冉求为其母请粟,与之五秉。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原宪为宰,辞粟九百,他说:“毋,以与你邻里乡党乎。”孔子的有关教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也有不少的精理名言,例如“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多闻阙疑”、“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孔子生平最重诗教,曾对弟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

1/3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中外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期末考核

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才造就了很多伟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 而不思考 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 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 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 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 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 ,老师爱护 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 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 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这种教育思想在现代明显是要不得的,老师作为我们人生中的领路人,我们以“园丁”、“灯塔”等一切美好的称呼来尊敬他,并不是只因为他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有了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还是因为,他给与了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与我们关心和爱护。

所以我们既要学习孔子教育人的好的理念,既然教育了就要孜孜不倦,诲人不厌。学习孔子那种教育就要把人往圣贤的路上领,不要像机器工厂一样,拿了工资就来混日子,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生产出来一模一样的应试机器。但也要抛弃孔子那些落后的腐朽的教育思想,不会再有阶级,不会再有区别地对待,看不起想要往农林方面发展的,不要再有“君君臣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腐朽思想。要做就要做一个“大教师”。

“当教师就要当‘大教师’。一个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能给学生留下美好、深刻、持久印象的教师。他是集知识和智慧于一身的智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与榜样,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作为一个大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做平等的合作者:重建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要想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身体要走下来,走近学生,更为关键的是心要走下来,贴近学生,与学生交流,一起活动,共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意味着参与,师生有一种共同的体验。教师不应

该对学生说你去干什么,而是应该对学生说我们一起去干什么。我们要把学生的真心放 在自己心里。

2)、做谦虚的倾听者:以前,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学生只是被当作一个个容器,等着教师往里灌东西。新课程则要求我们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能够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听到“花开的声音”。一次在幼儿园听课,当老师拿出某老字号食品要儿童品尝它的美好时,一个孩子嘀咕道:“一点都不好吃”,老师却跟没有听到一样。要是老师注意倾听,并且及时让孩子说出怎样做就会更好吃,既尊重了儿童,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是多么好的契机!

3)、做真诚的赏识者: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表扬的尺度我们要把握好。赏识孩子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赏识时要关注一些小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

2/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14c2d25f0e7cd1842536c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