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诗人屈原的传奇故事

2022-05-01 08:1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伟大诗人屈原的传奇故事》,欢迎阅读!
屈原,传奇故事,诗人,伟大

伟大诗人屈原的传奇故事



屈原年青时候就投身国家,为国效力。楚怀王也十分赏识他。他提出的六国纵横抵抗强国策略深得怀王认可。屈原从六国开始身负重任一个一个去游说联结,最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伟大的外交联盟使六国齐聚齐心。

然而秦国对六国联盟的忌惮和楚国国内小人的迫害,致使屈原离明君治国越来越远。 首先是太子兰的嫉恨,屈原的大展身手,挡了太子兰的权力之路,又夺去了他的风头。人们说树大招风。但凡聪慧之人,谋权化策都会有一些小人之心,圆滑处世才能得以在国家权力机器中保存性命。屈原显然更像君子诗人,一位才华灼灼有着雄韬伟略的梦想家,他一直像高空中的飘逸才子而非在权力倾轧的混泥中。楚怀王就是他的支柱。然而能得到君王信任是幸运的,而被君主猜疑却是常态。

太子兰,宠妃郑袖,加上秦国张仪,他们联合,屈原被打垮已是形势所趋。首先是内部太子兰等多次用小人之计挑拨,打破怀王和屈原之间的信任,其次是外部张仪用厚重礼物作诱饵让楚怀王枕边人教唆使坏,而屈原却并没有这些小人之术,还是一如既往的在楚怀王面前大谈联盟,楚怀王没有听进屈原的劝告和坚持,因为利益贪婪蒙蔽了他的心智。屈原最终被小人弄臣们驱赶出楚国国都,远离政权。

所谓木过刚则易折,人过直则易损,就是这个道理。屈原的忠贞爱国感人至深,得知楚怀王病死秦国更是伤痛难当。他把毕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诗篇里,创作出了激荡人心的诗歌辞赋,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他深爱的楚国即将灭亡之际,他选择了舍弃性命与祖国同葬。

楚国都城郢都被秦国占领的消息传来,屈原心丧若死。屈原披头散发地游荡到了江边,他在汩罗江边一边吟唱着诗歌一边行走。有一个在江边打渔的渔夫看到屈原形容憔悴,身如枯槁,于是好奇地问他:“您不是屈原大夫吗?为什么衣冠不整的来这里?发生什么事了吗?”屈原回答道:“众人皆醉我独醒,整个朝堂都是昏庸不堪的,只有我一个人是清白的。他们不愿听见正确的声音,所以我被流放到这里了啊。”

渔夫追问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圣人,外界的事物不能影响束缚他,他融入世俗之中随着世俗的变动而变化。如果朝堂之上都是昏聩不智之人,为什么不隐于众人而要出来反对所有人呢,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为什么一定要洁身于淤泥之中,显耀于污秽之上,却使得自己遭受不应该承受的流放呢?”

屈原正色道:“我们都知道,刚清洗过头发的人戴上冠帽之前一定要拍去冠帽上的灰尘,刚刚沐浴的人要穿清洗过的衣裳。谁会忍受自己的清白的身躯蒙受尘土的污染呢?我来说,我宁可远离那混沌的庙堂也不能忍受与他们同流合污。哪怕要投入这汩罗江中葬身鱼腹,我也不愿让自己的品德沾染上不洁的污垢。”于是屈原怀抱石头,以身投汨罗江。


屈原的一生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悲伤情怀,他空有满腔的报国情怀却郁郁不得志。两度遭到流放,眼见故国沦丧却无能为力,愤懑之情充溢他的胸怀,最后只能以身殉国。 屈原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从小喜欢读书,常常手不释卷的徜徉于书海之中,而且他家族人员都非常贤德,因此家教风气比较淳朴没有贵族的奢靡。屈原从小就在普通百姓中间长大,非常体恤百姓疾苦,所以养成了他对百姓仁爱的高尚品德。

后来在朝为官,屈原也是一心为百姓着想,为减少贵族对百姓的压迫,并为朝廷举荐贤能之人,屈原主张变法。而变法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旧贵族势力,削弱贵族势力以减缓百姓的压力和疾苦。可是旧贵族势力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最终屈原一人之力以卵击石只能惨败而被楚怀王流放。

屈原两次被楚怀王流放,最终不堪屈辱,因无力报国而投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将他投江的那天定为端午节,每年这天人们都会到江边祭典,后来经过文化的流传和衍变,端午节就慢慢形成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这就是大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他一生的著作《离骚》为后人传承,而离骚也是中国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的标志。另外,在他自尽之前所著的《怀沙》也成为人尽皆知的著名篇章。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3ddfa0ad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8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