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超《“左传”的“诗笔”》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2-04-29 05:1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徐佳超《“左传”的“诗笔”》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阅读!
左传,答案,训练,阅读,徐佳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与诗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的本质。历史的记录不应仅仅是直白的表露,也有想象的朦胧、诗意的表达,因此“诗笔”的运用也应当是中国古典史书叙事的经典笔法。

《左传》一书既有史学的属性又有文学的特质,它将比喻、排比、顶真、对偶等修辞方法和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其书写结果营造出的诗意,成为《左传》“诗笔”的一大特征。

合理运用修辞是古典诗歌营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如对偶的修辞手法。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骈文和律诗最讲究对偶。同样,在《左传》的叙事中,对偶之法也运用得相当广泛。林纾先生总结晋楚“鄢陵之战”时曾说:“以大势论之,实得一偶字法。何云偶?每举一事,必有对也。

《左传撷华》)不仅是描述战争用对偶,前后参看,《左传》全用偶法。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相争君位,对以宋宣公将君位传于宋穆公;晋国强盛,便生出楚国与之抗衡;楚国势大,便有吴国伺机在侧……《左传》全书小到一篇文字,大至全书叙事,这种两两相对的叙事方法的运用比比皆是。善用此法,使文字实为散句之形而有骈文之约。将对偶之法贯通到整个《左传》叙事中,当属《左传》文本“诗笔”运用之最。

诗家在吟咏之间,要求作品中有点睛之笔,以一字为工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这个字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左传》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具有“诗眼”的妙笔。试举一例,“公祭之地,地坟(意指毒酒使地上的土凸起成堆)《左传·鲁僖公四年》一个“坟”字有三点妙用:骊姬的目的是让晋献公废黜太子申生,所以用毒要有极强的视觉冲击感,让献公觉得申生想毒杀亲父,所以用毒一定要有“坟”的强烈效果。

“坟”字,首先表现了毒药之烈,烘托出骊姬的毒辣,此其妙之一。其妙之二,在于表现晋献公的阴狠。献公实际上早就有废黜太子之心:“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所以,“地坟”的毒药正好也给了献公废黜太子的充足理由。一个“坟”字,映照出了一个狠毒的晋君形象。其妙之三,在于文本层面。“坟起”极具画面感,将血淋淋的宫斗展现得淋漓尽致,骊姬一计而祸三公子,申生自缢,重耳、夷吾逃亡,“坟”最终成为埋葬申生的坟墓,读来令人不寒而栗。

综合考察,《左传》的“诗笔”恰恰是对历史事件,即所谓“史笔”的必要补充。在“史笔”之余,《左传》在事件、人物、情节方面以“诗笔”所做的历史叙述,弥补了“史笔”缺少的心灵叙事,加强了“史笔”的批判力量,体现了春秋文学的历史进步。在叙事功能上,“诗笔”的运用既调整了叙事节奏,延伸了叙述时间,又丰富了叙事内容,增强了叙事的诗意感。值得注意的是,“诗笔”并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的情感抒发,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左传》的“诗笔”或出现在叙事之中,或在事件结尾进行评价,制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在显现深刻政治主题时又可以勾勒出诗意的世俗生活,同时,这种文学上的“诗笔”,深度挖掘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看似诗意连绵,却更具有揭示历史本质的力量。

(摘编自徐佳超《《左传》的“诗笔”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有对历史事件的客观直白记录,又多有诗意表达,营造出诗意连绵的意境。 B《左传》中文字形散实骈,叙事多两两相对,这种对偶之法堪称“诗笔”,为后世效仿。

C.作者认为,晋献公早就意图加害太子申生,“地坟”的毒酒恰好给晋献公提供了充足理由。

D《左传》中若缺少诗意连绵的“诗笔”运用,人物的精神世界将无法得到深入挖掘。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笔”叙事缺乏必要的心灵叙事,运用“诗笔”恰可弥补这一不足。 B“坟”字不仅表现了毒药之毒,更映射了人心之毒,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震撼力。 C《左传》中“诗笔”位置灵活多变,并不单一固定,具有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 D《左传》中的“诗笔”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诗意的情感抒发。 3.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 1A 2D

3.首先从史与诗的关系入手,点明“诗笔”的运用是中国古典史书叙事的经典笔法的观点。接着以《左传》为例,进一步指出《左传》亦有“诗笔”特征。然后从两个方面阐述这一特征,最后总结指出《左传》的“诗笔”是对历史事件,即所谓“史笔”的必要补充。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为后世效仿”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善用此法,使文字实为散句之形而有骈文之约。将对偶之法贯通到整个《左传》叙事中,当属《左传》文本‘诗笔’运用之最。

C“加害”有误,根据原文“献公实际上早就有废黜太子之心”可知,应是“废黜” D逻辑错误,“人物的精神世界将无法得到深入挖掘”过于绝对。原文是“这种文学的‘诗笔’,深度挖掘了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很多,不止运用“诗笔”这一种。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更是诗意的情感抒发”错误,原文为“‘诗笔’并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的情感抒发,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句话表明“诗笔”只是一种叙事方式,并不是抒情,因此,“更是诗意的情感抒发”的观点错误。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开头“史与诗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历史作品普遍存在着诗学的本质”,从史与诗的关系入手,点明“诗笔”的运用是中国古典史书叙事的经典笔法的观点。

接着“《左传》一书既有史学的属性又有文学的特质,它将比喻、排比、顶真、对偶等修辞方法和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其书写结果营造出的诗意,成为《左传》‘诗笔’的一大特征”,以《左传》为例,进一步指出《左传》亦有“诗笔”特征。

然后“在《左传》的叙事中,对偶之法也运用得相当广泛”《左传》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也呈现出具有‘诗眼’的妙笔”,从对偶法和“诗眼”两个方面阐述这一特征。

最后“综合考察,《左传》‘诗笔’恰恰是对历史事件,即所谓‘史笔’的必要补充”总结指出《左传》的“诗笔”是对历史事件,即所谓“史笔”的必要补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7613fa5a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