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文本解读

2022-09-09 09:13: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浪淘沙》文本解读》,欢迎阅读!
浪淘沙,解读,文本

郦波解读刘禹锡《浪淘沙》

刘禹锡是贞元九年793年)中的进士,任监察御史,后来被贬朗州司马,又被贬连州、夔州、和州等州的刺史,后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所以刘禹锡的文集就叫《刘宾客集》。刘禹锡才能卓越,是有宰相的气度的,是中唐“永贞革新”的中坚力量。改革失败以后,以王叔文、王丕为核心的革新集团遭到排挤、打击,另外的八个核心成员也都被贬为远地的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亦在其列,就被贬为朗州司马。刘禹锡的诗歌中多有怨刺之笔,讽喻、批评社会上的种种流弊,寄托自身的志向和诉求。《浪淘沙》九首是他被贬夔州之后所作,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中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借神话传说的演绎,寄寓了迎难而上的洒脱精神。用浑厚的笔力和丰富的想象,铺展开一幅声势浩大的画卷,可谓先声夺人。黄河自古以来以裹挟流沙著称,所以组诗开篇先写黄河,也暗合了这个《浪淘沙》的本意。“九曲黄河万里沙”一条曲折蜿蜒、流沙莽莽的大河。“九曲黄河”,见于旧典《河图》的记载,说黄河自昆仑山发源,一路东来,“河水九曲,九九千里”后世的诗人也因此将之作为咏黄河最有名的典故之一,说它“千里一曲”“万里沙”,古人造字纪数,起于一,极于九,“九”这个数字本来就有究极的意思,至于“万”字,一般我们说山高万仞、流芳万古,那都是有数之不尽、极言其多的含义的。“九曲”“万里”,两个表示极致的数字连用在一起,将黄河裹挟万千泥沙一路东来、源远流长、浊浪滔滔的声势渲染得淋漓尽致。此外,“沙”这个字也能使人联想起黄河所在的北地的茫茫风沙,这一句可以说是非常雄浑的起笔。

接下来,诗人将目光投向这条大河的源头——“浪淘风簸自天涯”“淘”是水流冲刷,“淘洗”“簸”是颠动摇荡,两个动词连用,节拍非常紧促,渲染出河上的险恶风波,河水的汹涌澎湃。“天涯”,本是指极遥远的地方,黄河自天涯风浪颠簸而来,也衬托出它曲折东去的艰难。这两句接连写景,较之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上是不减分毫的。如果说“浪淘风簸”的节奏十分紧凑,“自天涯”就带着几分绵延不绝的悠远了。河水奔腾东去,却被这三个字忽然逆挽一笔,带着读者的视线和心神一并溯流而上,投向天涯、投向遥远的黄河源头——那隐于昆仑云中,如在天上的地方。

同样是回溯远眺的视角,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以壮笔描绘静景,写黄河的源远流长,引发读者对塞外高原风物的遥想,顺势挥洒出更加苍茫的“一片孤城万仞山”,意象十分壮丽,但这还是人间的景色;刘禹锡的“自天涯”,紧接着下句“如今直上银河去”,直截了当将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沟通,从而一窥天上之景。前面写九曲黄河、写


大浪淘沙之势,奔腾万里而来,那已经是波浪壮阔的大手笔了,到这里却又忽然回宕一笔,气势不减,但是转折横生,瞬息之间,先前用力渲染的万里征程、风浪颠簸,仿佛都消隐而去,只要乘船逆流而上,到达黄河的源头就可以驶入垂地的银河,直上天际。你看本来沉凝宏大的气象,因为这么飞扬的一笔,平添了几分飘逸,这才是刘禹锡写黄河的独到之处。而全诗最后一句——“同到牵牛织女家”的含义也就一目了然了。有道是“诗为心声”,不尽之意在于言外。这首《浪淘沙》也不仅是一道波浪壮阔的画卷,一次遨游天宇的畅想,更寓情于景,寄托着刘禹锡的抱负和情怀。

再看看“无人不道看花回”,诗人写看花,没写看花去,只写了看花回,而且是无人不道,没人不在说这件事,这四个字就很巧妙地再现了人们看花以后归途中满足的心情和愉悦的神态。这种流露于外的心情和神态,有看花中真实的感受啊,但是这背后我们细想一下,更应该有攀附权贵的那帮奸佞小人的什么样的姿态呀?洋洋自得的姿态。所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个意思很明确了,就是说玄都观里的上千棵桃树,那都是我刘梦得离开京城之后才栽种的,但是这只是表面,不是诗人要表露的问题的本质所在。诗句蕴含的深刻意义,在于告诉人们,那些新权贵们、那些新贵们都是我——都是我刘梦得被贬离开京城之后,靠着阿谀奉承,靠着谄媚才攀爬到高位上来的,这帮人根本不值得一观。 所以作者这么写,其实是借题发挥,讽刺那些政治上的暴发户,表达了诗豪内心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讽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人们去玄都观看桃花的情景,骨子里却是极尽挖苦、极尽讽刺当时的权贵。所以,诗豪的桃花诗一出,京城广为传颂,小人闻之,自然愤恨了,于是刘禹锡接连迎来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连续被贬的经历,最后一直被贬到和州那个著名的陋室里面,就在那儿,他创作出了千古名作《陋室铭》

事实上这组《浪淘沙》,也是作于刘禹锡再度被贬官外放的这段时间。外放期间,刘禹锡为江山风物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这一类诗篇在触景生情之余,又吸纳各地民歌的特色,可谓既贴近地方风物,又寄寓自身的感慨。比如这一组九首《浪淘沙》,分别描写黄河、洛水、汴水、长江、岷江、淮水、湘水等地的风景,并非写一时一地的经历,而是辗转各地之间的有感而发。由于有这么一层政治寄托在,首先写气势雄伟的黄河,也显示出刘禹锡在逆境中的乐观和通达。即便一路险阻艰难,他仍有逆流而上高远志向,仍有直上银河探访牵牛织女的豪情。白居易赞他为“诗豪”,他的笔力由此作即可见一斑。《浪淘沙》一题,顾名思义,就是写大浪淘沙之态,在这一组诗的第八首中,对这个主题又有更鲜明的阐发,同时也是对第一首中“浪淘风簸自天涯”的回应与升华。

第八首说,“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风涛


险恶的九曲黄河就是令刘禹锡历尽艰难坎坷的政治道路,河中裹挟着狂沙就是朝中拨弄是非的一干小人。然而大浪淘沙,清浊自分,刘禹锡虽然屡遭贬谪,却毫不气馁,毫不沮丧,反而将自己比作历经黄河冲刷,千淘万漉之后的真金啊。即便身在艰困之中,仍然能够焕发出“如今直上银河去”的妙思奇情,这种刚毅而又豁达的处事态度正是中国古代士人的风骨所在,令人感佩不已!

孔子曾经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假如他的志向不能实现,就要乘着木筏出海,去做一个隐者。但孔圣人毕竟是入世的,反观他的一生,虽然政治理想不能推行,却始终将自己的信念、学说贯彻如一,始终在自己的道路上努力前进,“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刘禹锡在革新的理想未能实现的时候,也展现出这种迎难而上的襟怀,乘槎上天之笔,正是他执着乐观心态的写照。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每个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一粒微尘。要如何坚持自身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不自甘堕落,这也是我们今天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这首《浪淘沙》在以波澜壮阔之美感染我们的同时,也有着深远隽永的启示意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b3a3b825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3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