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诗歌简论【开题报告】

2022-11-02 05:10: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韦应物诗歌简论【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开题,诗歌,报告,韦应物,简论【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韦应物诗歌简论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世界观人生观角度看,陈妍《论韦应物诗的盛唐情结》一文中说“在儒家入世热情和济世理想的影响下,表现出诗人对国家衰败政局的深深忧虑和思索,一直以兴复盛世为己任。”白居易对韦应物这些现实主义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白居易《与元九书》)。孙望《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写道“韦应物也受到了佛家禅宗的深刻影响,而使其诗风偏于冲淡闲适,由此在许多诗歌中也体现出了些许禅意。”刘禹锡评价道:“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

二)传承创新的视角看,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蒋寅在《大历诗人研究》一书中,称韦应物“自成一家之体,卓为百代之宗”,并认为大历时期能开宗立派、自成一家诗人,只有韦应物。

三)从比较角度看:在诗的艺术风格上,韦应物、柳宗源诗有平淡与奇峭之分。在这方面,历代诗论家有许多精采的论述。方回云:“韦诗淡而缓,柳诗峭而劲”。沈德潜云:“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王士祯云:“韦苏州古澹,柳柳州峻洁。”说韦诗“淡而缓”“冲和”“古澹”,言其主观色彩很淡,诗人的意绪在诗中表现不够浓郁,从而形成一种平淡的艺术风格,能在平实的文字里表达深邃的诗意,在淡淡的情思中,蕴含隽永的诗味,使诗平实淡雅而深厚。

四)从诗歌形式上看,谢榛论到五言律诗浓淡时说:“八句皆浓者,唐四杰有之。八句皆淡者,孟浩然、韦应物有之。非笔力纯粹,必至偏枯之病”(《四溟诗话》)。“中庸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寄丘员外》,《阊门》,《闻雁》等作,皆悠然”(《诗薮》)。如被潘德舆誉为“天下奇作”(《养一斋诗话》)的《阊门怀古》,同大历时期气骨顿衰的五绝比较,情调不同。

五)从诗歌的艺术表现上看,王世贞云:“韦左司平淡和雅,为元和之冠”吴乔云:“然韦不造作……”刘履谓:“子厚之工致,乃不若苏州之萧散自然。”说韦应物诗“平淡和雅”“不造作”“萧散自然”,言其诗在艺术表现上极为自然,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六)从发展的角度看,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分时期地论述了韦应物的性格、思想的变化。他认为,少年时期的韦应物充当了唐明皇的爪牙,"这是他一生中生活的最庸俗而思想也是最不光彩的时期"。韦应物在武功折节读书和在太学受学的时期,开始接受了儒家的教育,这对于他思想作风的转变有密切关系;当然此后也还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在洛阳丞期间,应物一方面怀着济世的抱负,然而位卑人微,无可施展;一方面又因个性傲岸,而在混浊的社会里到处碰壁:就在这重重的社会矛盾和人事摩擦下,逐渐转变成与世不协、消极退避,有时清静自持、故示高洁的韦应物。在三为刺史期间,他虽然有着同情人民之心、有着一番抱负,但却处处受挫,"佛道间杂的阴暗思想就应时而抬头了,而且即时表现为消极退让,遯世孤高的处世态度。"

细细品味韦应物的诗歌,我们从他那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中强烈体会到诗人胸怀天下,接近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激情。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当走出大学校园,大胆融入社会,胸怀大志,实践探索,从先贤处吸取丰富的精神力量,在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平和的心态。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一部分:绪言(生平创作概况时代背景体裁) 第二部分:正论

一思想内容

1意气风发,心系天下,志向远大

2反映现实,干预生活,关心百姓 3矛盾交织,豪气冲天,人格独立

艺术特色

1学习陶渊明自然闲淡品格 2吸收王维孟浩然优美清空艺术风格 3柳宗元刘禹锡诗歌比较

第三部分:结论(后世对于韦诗评价)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通过对韦应物诗歌的初步解读,我认为韦应物的诗歌风格是萧散自然,冲淡平和。诗人胸怀天下,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不但继承了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诗歌优美清空的艺术风格,而且 对柳宗元,刘禹锡等中唐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研究方法:资料分析法;归纳整理法。

四、参考文献

1孙望《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上海中华书局2005 2郭预衡《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e0d3c100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