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鉴赏论文

2023-03-31 06:09: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明上河图鉴赏论文》,欢迎阅读!
清明上河图,鉴赏,论文

开卷睹盛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之艺术鉴赏

摘要中国绘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出现了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描绘对象转向下层生活的普通人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这一时期的产生的艺术杰作,以叙事的手法,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以长卷的方式呈现给观者;其内容之复杂,技巧之精湛,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社会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

关键词风俗画;虹桥;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于是表现市民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社会生活画也因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经济的繁荣持续的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主要反映当时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如商人、小手工业者,还有妇女和儿童,这些普通的人物形象不断的出现在画家的笔,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兴趣,成为他们乐于表现的题材和重点描绘的对象,由于对生活实际体验的增强,所以在表现上得心应手,真实生动,这在以往的人物画作品中是很少见;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把五代时期散落的各地着名的画家逐渐集中起,形成了庞大的画家阵容,有一套完整的绘画制度和适合统治者趣味的艺术风格;这更有利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乃至于达到鼎盛时期;

北宋晚期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风俗画”的宏篇巨制,它就象一部纪实,向观者详细真实地讲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时代风貌,该作品内容复杂,场景开阔,人物众多,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绘画作品,还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如明代画家仇英曾仿画过;该画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晚期着名画家,主要活动在宋徽宗时代;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曾游学于京师,后因画艺出众,才华横溢,被宋徽宗赵佶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张择端请旨到郊外作画,这样可以安心创作;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当张择端呕心沥血完成此作品,并将画好的长卷呈给宋徽宗御览时,宗大喜过望,连连夸赞,爱不释手;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皇宫内府;历史上确切记载张择端传世作品也只有一件,那就是清明上河图,但仅此一件,足可光照 千秋;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厘米,横厘米;表现了北宋宣和年间,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色;这幅作品内容极其丰富,技巧高超;画中人物超过550,船只20,车、轿20余乘,房屋店铺,嶙次栉比,人马喧闹,充分反映了宋代京城水陆两运繁忙和商业兴盛的景象,是北宋汴京社会风俗的全面反映,众多的人群,丰富的场景,自然逼真,它不是一般的表面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以各个阶层的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展示出来,是一幅有着高度的历史性、真实性的艺术作品,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宏伟史诗;

清明上河图在历史上也数次历经劫难,最后一次是1945819,末代皇帝溥仪在沈阳机场乘飞机准备逃往日本,飞机起飞后被苏联红军迫降,溥仪和他的随从人员,及随身携带的珍宝、字画被苏联红军截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卷,从此该画下落不明;1950,着名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先生在负责整理鉴定解放战争收缴来得大量书画珍品时发现了清明上河图,后经鉴定就是张择端的真迹,使得这一遗失多年的国宝重见天日,再次入藏北京博物院;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超越传统题材

传统的人物风俗画题材,多表现帝王将相,神仙佛道,达官贵妇的日常起居,而张择端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特别是下层人,这源于画家深刻的生活体验和关照,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状态的深入了解和感受;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平凡小事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突破;在清明上河图中,不仅仅表现了士、农、工、商、僧、道、医、卜、官吏、妇孺、车夫、船夫等形形色色众多的人物面貌,人数多达550人左右,仅从人数上就足可以与四大名着作个比较;而且安排上疏密有致,聚散有理,同时还表现了他们的各种活动,真可谓洋洋大观,生活百态; 2.人物刻画神形兼备

清明上河图中人物始终是整个画面的核心,画家巧妙地将各种人物安排在生活背景,唇齿相依,自然和谐;随着画面的不断展开,人物位置的安排也恰如其分;整幅画卷真实地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体态形貌,数百个人物,不同行业,年龄,性格,活动,人物虽高不过,但须眉毕现,栩栩如生,并能真实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趣,或紧张,或闲适,或冷漠,或焦虑等,作者生动逼真的刻画与描绘可以说入木三分,达到了极至;如虹桥上看热闹的人群在表情刻画上传神生动,姿态不一:有的静心观望,有的指指点点,有的大声吆,有的担心焦虑,还有的高喊助威;桥下面来往船只更是热闹非凡,一条大船正从在激流中通过桥洞,船夫20多人,动态各异,有人在放倒桅杆,有人在船舷用力撑篙,有人在舱顶用竿抵住桥洞,还有人从桥上扔下绳索,以避免船过桥洞时碰橦对方,发生意外,酿成大错,桥上观看的人也表情紧张,画面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热心关注和参与这场搏斗的人们,人物刻画生动细腻,表现出他们的互帮互助,我们通过画面似乎听到了船工的呼喊声和喧闹;

3.高度的艺术真实性

这幅作品为我们留下了社会的、历史的真实画卷,是现实主义的伟大杰作,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画家通过自己对生活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分析和揣摩宋都汴梁的社会生活,了解汴梁城内外的各行各业、各色人物的身份、年龄和穿着打扮,客观真实、精细准确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画面开首处在嫩柳初绿的乡间小道上,一行人扫墓归来,街口遇到了同去扫墓的夫妻俩,丈夫头缠柳枝,赶着一头母驴,妻子则身披斗篷骑在公驴背上;由于那头母驴发情拼命挣脱主人手牵的缰绳而狂奔向公驴,主人一时没有防备而乱了手脚,惊恐万分;等他冷静下来以后,一手用力扯着缰绳,一手则慌忙地保护小驴躲,而那只公驴竟发狂把背上的女主人掀翻倒地,丈夫见妻子危险便惊慌的向四周求救;刻画的极为生动朴实,没有丝毫造作;还有如画面所出现的宋代宣和年间汴京街道上的店,无论是酒楼饭店,还是当铺旅馆等等,都与宋人孟元老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完全相符合;而画面出现的虹桥,则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因其外形结构新颖独特,宛如飞虹而称之为“虹桥”;该桥是古代木拱桥的典型代表,完全以木梁相接而成,虽然通体没有一根支柱,却坚固、实用、美观,而“巨木虚架”又解决了急流冲倒桥柱和大船过桥难的问题,从工程学来讲非常符合科学原理;虹桥外型独特,朴实美观,是古代建造师们的智慧结晶;据桥梁专家研究,艺术家真实地表现了桥梁的结构和比例,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建筑学资料; 4.全景式的构图

当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应当清楚的感觉到,中国画与西方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打一个比方,画家像一个导游,而看画的人,像一个游客;西方的导游,可以原地不动,看到什么,就给游客介绍什么;这是在西方艺术作品中常见的“焦点透视”;中国的画家与西方的画家不同,采取全景式构图,象是在飞机上俯瞰大地,边走边看,走到哪里,就讲到那,空间跨度可以无限延展;中国画的这种表现方式叫做“散点透视”;清明上河图在构图上巧妙灵活地运用了这种传统的透视原理,表现了繁多而连续的场景内容,或是远望,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e2f9ec83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