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来历和风俗

2022-04-01 23:11: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明节来历和风俗》,欢迎阅读!
清明节,来历,风俗

清明节来历和风俗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骨气之一。由于二十四骨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转变,因此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那么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现在,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那个骨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的关系。可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骨气又有所不同。骨气是我国物候转变、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那么包括着必然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至今已有2500连年历史。清明节起初并无祭祀先人的风俗,但后来它慢慢与前一、二天的寒食节交汇融合。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后来与晋文公吊唁恩人介之推的传奇相附会,寒食节省墓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两个风俗节日融合后,禁烟冷食的风俗日趋淡化,祭祀先人的风俗越发凸显,清明节于是进展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省墓的日子。省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省墓。


依照旧的风俗,省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磕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朝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公从来讲,它是在每一年的4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景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因此前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风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先人,吊唁已逝的亲人的风俗仍很盛行。

西方节日多是感激上帝恩赐的宗教节日,而东方人、专门是中国人,由于起源于农业文明,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因此XX连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中国人传承不息的特有风俗。


除汉族,中国北方的满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南方的壮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纳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风俗。尽管省墓祭祖、踏青春游是清明节大体内容,“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清明节也是各有特色:壮族对祭扫先人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趣”的说法;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址,至今仍然保留古风,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蒿,洗净切细后,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3f9f89ba6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9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