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400字

2022-03-25 06:42: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400字》,欢迎阅读!
读后感,400,二十四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400

“孝”的观念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而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这些故事中充分表现了出来。下面是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借鉴。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1 孝道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弟子规中,对待长辈的态度有明确的规定。“孝”的观念应该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而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等这些故事中充分表现了出来。

在文中,当作者读二十四孝后,看到做孝子并不容易,于是放弃原来的做一个孝子的计划。事实上,我认为,做孝子不一定要把一些事例套到自己身上上,只要真心替父母着想,别让他们担心自己,为他们分担家务,减轻他们负担,这样做也是孝的表现。虽然这些平常小时不会感天动地,但是会让父母感到温暖,是实实在在的孝道。

硬把一些事例摆在自己头上是行不通的,毕竟,时代在变。如果说有一天你的父母想吃鲤鱼,你想,好,我想做一个孝顺的儿子,于是去卧冰求鲤。这样行得通吗?现在冬天不像古代那么冷,湖面通常只是一层薄冰,恐怕你还没有站上去,冰就被碎裂了,不要说让父母吃到鲤鱼,恐怕他们会吓得迅速跑到湖边去救人。再说了,现在明明有鲤鱼在市场上出售,为什么还要这样费功夫去求鱼呢? 其实,这些案例所要说明的,是“孝”的精神,“孝”并不是一件事,而是一种精神,普普通通的“孝”反而更甜,会让家中飘散着一缕淡淡的香气,让每个人都感到淡淡的幸福。

没有必要那么惊天动地,平凡的“孝”,一个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更温暖,更幸福。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2 人之初,性本善,总记得小时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经》听父母讲如何做人,如何孝顺,如何敬人做事。

读到《二十四孝图》,不禁有感而发,虽已不是封建旧时,儿童也会被父母或尊长要求学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鲁迅先生一起读阅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图》,满心欢喜的求知心被湮灭了,想那时只有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现在相比,我们除了课本还有许多课外读物,想那时鲁迅先生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

1 / 3




做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教坏了后人,可如果鲁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会有怎样的感叹,或许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在那时,封建的孝道虽然不可取,但却让人学会了尊老爱幼,也许有些礼节过于繁索,有些做法过于愚昧,也存在着虚伪和残酷,但和现在有些人来说,已经善良了许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为中国一民,虽不同时期,在屡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与旧时期改头换面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不如古时的残酷。 走在街上,桥洞中,可见一位衣衫褴褛的儿童,老人,记忆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桥头的老奶奶,冬去春来,,送夏迎秋,季节变换,而她的衣衫不变,温度变化,而她的亲人的冷淡不变,她头发花白,凌乱地披着,那不知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也补了好几个洞,她坐在桥头,不知在看什么,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会平添忧愁,脚边的铁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两枚的硬币是她一天少得可怜的生活费。

如果,我想是如果鲁迅先生看到这一幕,还会认为封建孝道只会害人吗?这里没有孝,没有亲情,没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怜的目光,这里没有尊重,没有幸福,只有被湮灭了善良的高等动物投去的一声清脆,一枚硬币打着转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钉子一样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这种善能继续,那么《二十四孝图》也不会显得那样虚伪,那么鲁迅先生也不会大喊中国的劣根性了。人这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耳边又响起了这流传千年的精典。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3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二十四孝图》给我影响最深。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观念,读来胜让人惶恐,不仅觉得就是观念与当今所持态度不同的何止十万八千里之远。开篇作者反对“妨害白话者”,态度尖锐,亦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写白话文的第一人,鲁迅先生认为,勿徒的古书是束缚儿童想象力的。从“我的小同学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见,那时的儿童对诸如此类的新的形式的书籍是多么喜爱,这就是白话。

接下来,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选文分析了“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

2 / 3




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和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二十四孝图的读后感4 最近,闲暇之余看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让我非常的有感悟。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 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则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则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46bd41c13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