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以经济法课程为例

2022-04-27 22:40: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基于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以经济法课程为例》,欢迎阅读!
融通,教学改革,经济法,基于,课程

基于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以经济法课程为例

摘要】财经类会计专业在2015年国家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会计初级职称证书则顺位成为社会所接受的专业入门类证书。职称类证书的考取难度普遍较准入类资格证书高,这一变化对于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影响颇大。高职院校应适时修改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吸收社会培训机构在会计考证方面的经验,提高财经类在校学生的证书通过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就业两不误。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证融通;经济法课程 一、研究背景

2015年起,我国逐渐取消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形式上降低从事会计工作的门槛,实质是对财会从业人员的财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会计师初级职称将作为原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替代品,因此我们判断: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财会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华会计网校2018年初级会计师通过率网络调查显示,《经济法基础》平均通过率为25.21%随着逐年包括人数增加,2020年这一数值可能继续降低到10%。初级会计师证作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证书考取难度不断加大。《经济法实务》财务管理、会计专业核心证书的必考课程。而初级会计证书是包括会计、财务管理,以及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财经商贸类专业主要职业技能证书,以《经济法实务》衔接初级会计师证考试科目《经济法基础》的课证融通的研究价值突出。

课证融通,不是一个新名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表现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20192月份,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指标。而原有教学课程标准、教材,无论是知识点的覆盖还是内容设计,都无法同时满足教学与考证的双重要求。

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保持原有教学内容基础上,调整相关知识点的篇幅与阐述方式,使知识体系系统化。同时,结合题库真题的出题范围、难度与风格,对知识点进行精细分解、深度剖析,力求做到对相应证书考试科目内容的全覆盖。现以2018级在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实施课证融通为例,简述本教学团队在课证融通教学改革探索的基本思路、实施办法、实施效果和问题不足分析如下。 二、基本思路

经管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具体包括课程体系的重新(包括微调整)配置、教学课时的调整。具体以修改课程标准为切入口,根据课证融通对应证书考试大纲调整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兼顾专业知识覆盖足够实践的使用,同时尝试提供该门课程对应考试科目学生报考率和通过率。

三、具体实施

经济法课程作为财经类专业课程普遍出现在人力资源、会计、企业管理、市


场营销、证券等职业资格、职业职称考试,经济法教学团队分别完成三方面工作的准备,具体包括:1.人才培养方案撰写;2.《经济法》课程标准的撰写;3.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收集近3年职称证书经济法课程考试真题,编辑真题题库。 (一)修订人才方案

人才方案是专业培养的基本依据,是实践教学的依据,是专业建设的基石。因此,课程的教学改革不可能脱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根据国发[2019]4文件精神,培养现代技能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的修订原则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基本原则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必须注重实践实操类课程开课比例。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55%,结合2018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本次修订后的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到63%。其中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学时由2017年的34个学时增加到48学时。 (二)撰写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撰写包含课程定位、教学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条件等多项内容,其中涉及课证融通试点改革,须重新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课程内容,修订与证书考试大纲相适应的知识,并据此重新编排教学计划(或实施教学进度表)。课程内容的修订以操作为主、理论够用未基本修订原则,紧扣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知识的需求,合理系统调整编辑项目(章节)内容; 2.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讲授为主转向以考试题目为切入、以学生实际训练代替教师口述讲解,突出重点难点,教学模式的修改目标以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且契合课证融通的考证目标;

3.课程实施,以手机移动端APP小程序作为教学主要手段,APP小程序无论是在课堂教学内容的传授展现,还是检查、评价学生接受课堂内容情况,都较传统教学实施手段、办法高效率。本教学团队选用手机移动端APP小程序为清华大学开发的雨课堂”APP。使用雨课堂需要教学团队提供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教学PPT课件、练习题题库及试卷题库。 (三)题库建设

题库建设作为本次教学改革之重点工作,其内容类型包括:1.题库的题目编辑;2.题目答案及解析内容的使用;3.其他教学辅助素材。

1.题库内容。来源于历年真题,收集近三年会计初级职称考试真题,结合课程标准按照章节内容重新分类排序,形成题目对应章节知识的模块化分布,利于题目与知识点的快速连线,提高使用效率。来源自行开发,根据教学内容的复制程度、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由教学团队教师撰写必要的题目,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学习理解以及重点训练的题量。

2.题库使用。题库题目必须与参考答案、解析形成有效链接,其内容载体包EXCEL电子文档和WORD文档两种格式。参考答案的设计应直观,相应答案的内容解析应简练明了,并指出改内容在教材的出处页码。以上为课堂准备(备课)阶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须分别从文档中搜集并转载到教学PPT用于课堂展示。或,通过生成雨课堂课件形式,分发到学生手机移动端APP小程序。学生通过手机端快速完成题目的练习检阅答题,教师通过手机移动端可实现分发题目、回收题目、快速查看学生做题的分析数据,并就重点难点题目进行解答。 3.其他教辅素材的构建

高职高专学生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参差不齐,具不完全统计近七成学生缺乏


主动学习的动力意愿,其中又有近一半学生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产生畏学心理。为此,适当增加教辅资料有2个有点。其一,有助于引导学生形快速认知新知识点,进而帮助其建立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的动力。其二,教辅资料的使用有助于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转化率,帮助教师建立课堂信心,使得课堂内容由浅入深、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在准备课堂教学阶段增加包括章节知识点的案例及图像、视频素材的编辑整理形成题库的补充,尤为重要。 四、实施效果

在实施课程融通改革之前,经济法作为传统的理论课程,学生到课率普遍较低,课堂的教学氛围不尽人意,课程在师生中的整体印象欠佳。经过2018-2019学年的实施,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在手机APP教学中不断找到学习的快乐,逐渐建立起学生学习的兴致,逐步吸引学生回到课堂,部分课堂的学生到课率做0缺勤。其次,根据对本校2017级财会类专业250名在校生证书统计资料结果,对比2016级(已经毕业)在校生第4学期包括初级会计职称的比例由原来的百分之34.3%增加到现在的45.8%,考生通过课证融通课程学习后,学生报考专业职称证书的意愿较课证融通改革之前大幅增加11.5% 五、问题不足

(一)题库建设是一个长期连续的工作任务,教学团队虽已经完成近1000道题目的编辑,但职称考试必然会不断更新其考试题目,甚至题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完善题库内容,向课程共享资源库方向建设拓展。

(二)本课程教学改革,在实施过程采用手机移动端APP实施教学环节,对于手机APP的安全性缺乏有效管控。所使用小程序为清华大学雨课堂团队运营的雨课堂”APP,无论教师端还是学生端,均需要网络流量资源支持。部分地区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网络信号不稳定,造成课堂实施不顺畅等问题。

(三)由于本课程改革实施时间尚短,无法对年级学生系统完整的分析其考试通过率与未接受课程改革的年级比较,其效果需要未来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章凌琦.会计专业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2期;

[2]董文.高校网络教学课证融通”[J].山东青年,2017年第02期;

[3]缪琨.基于产教融合、课证融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06期。 【作者简介】

梁辉盛(198110-),男,汉族,广东人,私立华联学院财经系会计学讲师、中级(财税)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许丽音(197910-),女,汉族,广东人,私立华联学院财经系会计学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06ae3dbbd528ea81c758f5f61fb7360a4c2b5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