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品析

2022-07-30 16:0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弟子规》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品析》,欢迎阅读!
子规,心理学,人格,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弟子规》的人格心理学思想品析

作者:张娟娟

来源:《活力》2018年第18

【摘要】《弟子规》向世人传达着重要的道德教育内涵,在贴近社会生活的同时,不断形成鲜明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以此来明确社会主体对道德内涵的认知,进而形成道德认同,最终让道德主体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当前医患矛盾日益加深的今天,可以借鉴《弟子规》中的相关道德思想内涵,教导医学生树立医德理念,培养学生治病救人的高尚道德情操。 【关键词】弟子规;人格培养;医德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趋功利化和物质化,大部分医学工作者在浮躁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怀着一颗虔诚的医者之心去完成自己的工作,特别是还处于校园的医学生,部分已经形成过分看重医技而忽略医德的观念,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无清楚的认识,在医院实习阶段对患者及家属态度冷漠生硬。卉语有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表明在进行人本化道德教育时要侧重于教授给对象什么是善,并救人于失德之间。可以看出,社会主体对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这其中包含了社会主体对善恶是非的认知以及相应的执行程度。 一、《弟子规》的道德思想内涵

《弟子规》作为封建人伦常理,也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如过重倾向于感悟而忽略了理论论证,在字里行间表露出封建的礼教思想。因此,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朴素的道德判断标准明确了社会主体的道德认知

《弟子规》在传播道德思想时,告知社会大众教育内容有先后之分,要先学会做人,然后才学做事,要先培养大众的思想品德,然后才开始教授相关的职业技能。《弟子规》全文较短,但其中却旗帜鲜明的告知大众应当做什么,而不做什么,应当鼓励什么行为,而摒弃什么行为。这样《弟子规》中就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可供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作为行动准则,对每一种行为进行辨别和区分。 (二)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得到主体的认同

《弟子规》中所描写的一些行为习惯均是源于大众的日常生活琐事,这样让学习者在诵读时,倍感亲切,进而引起相应的思想认同和共鸣。如《弟子规》教导大众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要养成一颗孝心、爱心、仁心,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看待事物的方法和准则。 (三)的道德规范操作性强,易于引导主体养成习惯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312065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