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2-10-25 23:05: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课时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欢迎阅读!
短文,课时,下册,教学设计,人教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5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儿子:李小棠.__市政协文史研究室工作;女儿:李小林.《收获》编辑部副主编. 二、检查预习

理解生字,请学生注音:旸、姮、皓、浸 三、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全体大声齐读. 四、创写教学

1、速读课文,扩写一个句子

活动内容:请同学们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扩写“这是一篇写

日的文章”这个句子.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多角度的理解课文内容 2、寻读课文,续写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读课文,续写“我从文中发现了……”这个句子.这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内涵.

3、细读课文,创造一个句子

请同学们从品析、欣赏、感受等方面入手,就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的话.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

五、内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却写这些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而在《月》中,又提到了冷? 3、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4、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

第二课时

文本探究:

6、“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

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7、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8、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9、“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10、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1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1 / 2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12、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13、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传说).

14、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7c7d3d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0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