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同步素材“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2022-12-11 06:13: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师说》同步素材“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欢迎阅读!
韩愈,之首,唐宋八大家,素材,同步

《师说》同步素材“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智如泉源,行能够为外表者,人之师也”“师者,人之榜样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师说》中的片语。《师说》的作者是谁?他正是“唐宋八大伙儿”之首的韩愈。

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这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父亲博学多才,专门有点名气,惋惜在韩愈3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从此,他由哥嫂抚养。其兄韩会,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为官时专门受敬重。韩愈10岁那年,兄在朝廷遇到不幸,被赶出京城,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他也随兄长南迁到了广东。

由京都长安到广东韶关,遥遥3千里。一家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途经潼关、洛阳、长沙等大小都市,还要通过波涛壮阔的天堑长江和一望无际的洞庭湖,越过层峦叠嶂的山山岭岭,他们奔波了数月才到达目的地。

哥哥和嫂嫂领着弟弟韩愈晓行夜宿,哥哥沿途给他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期望他早日长大成才,重振家业。韩愈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如左丘明眼睛失明后还写《左传》屈原被流放照样著《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时还写下了《史记》等等。哥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韩愈,在那个青年的内心激起了层层波澜,激发了他的进取之心。南迁的旅途尽管专门艰辛,但是沿途看到祖国大自然的壮景,也是对这位青年幼小心灵的陶冶。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平原、奔流不息的江河、浩翰无际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绿油油的禾苗,还有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一幕幕都映入了他的眼帘,刻印在他的脑海中了。这些山林、古寺、清晨、黄昏都成为他后来笔下的素材和描写对象。

数日后到了韶关,韩愈刚刚安定下来,刚要集中精力读书的时候,厄运又降临了,这确实是其兄的逝世。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关心,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这不幸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把对哥哥的想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学,发奋读书。每天三更起床开始读书,不管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同时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舞下,来到洛阳求学。在那儿,他租了两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确实是冰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解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菜汤连续吟诵揣摩。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研究并加以认真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

韩愈19岁时离开了洛阳,来到京城长安。在长安文坛上有一位专门有阻碍的人,这确实是梁肃,他深得韩愈的仰慕。梁肃反对骈体文,主张用先秦、两汉的散文形式写作。韩愈就登门求教,殊不知这两位不谋而和,他们都喜爱先秦、两汉的散文形式,而反对南北朝时代的骈体文。韩愈认为写文章应说明道理,形式应为内容服务,语言要表达思想。从此,他立志复原散文,改革骈体文。他常常求教于梁肃,在这位文坛大伙儿的指点下,韩愈的古文水平专门快得到了提高。

在韩愈24岁的时候,参加了进士考试,主考官是宰相陆贽。出的试题为“不迁怒不贰过” 大意为自己不快乐不要转移到别人身上,不犯两次同样的错误。韩愈看后,挥笔成章。但是,当主考官看了以后,却把试卷放在一边,第一次考试就如此落榜了。

第二年,韩愈又参加了进士考试,试题与上一年的试题一样,韩愈没有犹疑,一字不改地把去年的旧作写在卷面上。陆贽主考官看后,感到此卷似曾相识,他反复看了几遍,拍案叫绝,说道:

“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一点骈体文的味道,若不细看,差点埋没人才了。”就如此,韩愈考中了进士,并名列榜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88a67983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9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