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读后感

2023-04-13 20:34: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苏武传读后感》,欢迎阅读!
苏武,读后感

苏武传读后感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

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

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 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 他是一个痛苦的人。

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

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 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

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 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

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

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

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

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

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


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

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十九年,天之苍苍,但芸芸的众生又有多少个十九年? 苏武本以十九年书写着民族不屈的丹青。

记得马克思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己的生命永远小于自身的信念值。

中国,这样的人也可谓是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古代 中国,生命对于一个壮士英雄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而《苏武传》中的苏武就是这样一位人物。 他拥有“真金不怕火炼”的伟大气节,面对卫律和李陵的劝降,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没有投降,没有退缩,他始终信念如磐石一样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而和他相比,其他的配角就相差甚远了,与苏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在事情败露后又经不起考验,叛变投降。 而在相比下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的纷争,欲以死息祸,而面对匈奴的劝降也是种坚定不移的坚守着自己可贵的民族气节。

卫律的卖国求荣,阴险狡诈与苏武的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李陵的为一己之私而叛国与苏武的以国家利益为先。 这些都能强有力地表现出苏武是个爱国忠贞的真君子。

而往往做英雄是要付出代价的,而李陵的一番话也无疑翻起了苏武内心的浪花。

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一定使苏武痛不欲生,可是他仍然舍小家 为大家。 为国忠贞的信念战胜了一切。

他对卫律,义正言辞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并且列举了惨痛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a2e2de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6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