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其五)

2022-08-30 08:0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己亥杂诗》(其五)》,欢迎阅读!
己亥

《己亥杂诗》(其五)

【教材解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3、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 诵读诗歌,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练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4.对古诗词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媒介】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设计理念】

充分地研读教材、把握教材,抓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教学设计时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踏实训练,与初中阶段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贯彻到教学中,在学生自学自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适当的点化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在此过程中,情感的体验是必然的催化剂和目的。 【教学过程】

一、以错字板书激趣,营造学习氛围

1、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距今仅一百多年,清代龚自珍的一首诗。

2、板书:已亥杂诗(把“己”写成“已”)

3指名读课题,学生发现错误书写并指正(请学生讲解并总结“己”和“已”的区别和怎样记住它们的字形。

4、全班齐读课题,解释诗题

①读了课题你们知道诗题的意思吗?谁来说一说?(课前学生已经通过查字典和翻阅工具书,明白“己和亥”两字的意思,学生自己汇报:己是天干的第六位,亥是地支的第十二位,所以诗题就是1839年。然后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和查阅资料了解到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辞官南下,把一路上的所见所思所想记录成315首日记体组诗。

②在1840年,你们知道中国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吗?(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汇报:鸦片战争。

5、简介龚自珍

学生把自己课前查阅并收集到的龚自珍资料在班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展示。


教师补充: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二、初读全诗,整体把握 初读

1、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

小结: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自主学习部分完成得又好又快。 再读

1、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2、配乐朗读。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 吟鞭/东指//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 化作/春泥//护花。 3、学生再配乐读整首诗

4、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汇报交流 学生小组自由交流,解决以下内容: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5、初步理解诗意能帮我们更好地读书。读全诗说说这首诗大概讲了什么? 教师补充:己亥杂诗》的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 的前途命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富有哲理的两句话,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无数后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6、教师梳理归纳:通过自学,大家初步明白了诗句的意思,也都觉得对“吟鞭”“天涯”“落红”这些词的理解有些模糊。我们就从这第一句开始,深入读书,共同学习。

三、深入诗意,理解诗情

初读时,我们大体了解了诗意,现在我们再读全诗,透过文字去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

1、学生细细地读诗,自己想象画面 2、小组汇报交流,讨论想象到的画面

小结:刚才听了每个小组的发言,老师被你们陶醉了,同学们真会读诗,通过自己的朗读,想象到了这么多生动的画面,了不起!

3、诵读全诗:师生共同诵读:师读第一、三句,生读第二、四句。 1学生能理解的地方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感知、感悟、借助充分地读体会感情。教学环节简明,符合情境情感的发展需要。

2、从词的解释理解到诗文前两行的诵读、理解、感悟、体会……再到全诗两句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是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也是处理教材第二个层次整体观念的体现。

四、诵读全诗,感悟写作方法

1、谁能来诵读这首诗?全班诵读。 2、感悟写作方法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五、品读感悟, 赏析名句 第一、第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浓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第三、第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 和朝廷”,言外之意,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 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对国家民族的那份执着的忠诚。不甘于沉沦,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牺牲自己,培养后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六、总结全文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1、作业:诵读默写。

2、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爱国的诗歌或语句,抄写在作业本上

八、板书设计

龚自珍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黯淡宦情 以“落红”自喻 三四句写不甘退伏,憧憬未来 寄予爱国情怀 夕阳西下→ 吟鞭东指→ 落花自比 浩荡离愁→ 轻松愉快→ 有所作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dca886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9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