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自己拿高分的能力(一)

2022-07-12 09:49:0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训练自己拿高分的能力(一)》,欢迎阅读!
高分,训练,能力,自己

训练自己拿高分的能力(一)

写在前面

1、关于我

首先,我要现申明一下,514是我高三分班模拟考的分数,625是我高考的分数。我是用一年的时间提100多分的,不是用100多天提了这么多。

但是我也可以公布一下我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的分数,563。因此,我不敢说能在100多天提100分,但是60分,一定可以。那先简单说一下我自己,我是广东理科生,上一年广东还是用3+X+文理大综合的考试方法,我是化学生,所以帖子里会主要强调语数英和化学的方法,也会涉及物理和生物,文宗先暂时不讲。

我个人的性格是非常懒散+精力不集中的,效率极端低下,绝对没有夸张,我目前没有见到在学习上比我效率低的人。一般别人1节晚修可以做的事,我要3节还不一定做完。这么说当然不是要大家跟我学习,而是告诉你们,我这种懒人,也可以达到这种效果,你们要是很努力的话,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好!

有人问我,632分你觉得你很成功么?你凭什么来这里介绍经验? 我不止一次的说过我是一个高考的失败者,失败在我的懒惰和效率低下,所以直接导致了我的方法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所以我说过,好成绩是90分的努力和60分的方法结合的,努力我帮不了你们,我只能把我的方法教给你们。

并且我也不止一次的说过,我的方法绝对不完美,也不一定适合每个人,我一再强调你们要在自己平时的努力过程中寻找自己的方法,我给你们的,不过是个大概的方向而已。 路都是要你们自己走的。

至于有同学说我把学习简单化了,我只能说,这是肯定的,怎么可能高考的方法我用一个帖子就讲完?如果是这样我不该去清华北大了?我所教你们的是最普遍的,寻找方法的方法,而具体的解题思维,这些我怎么可能教给你们呢? 我的方法不是救命稻草,它的对错是要你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检验或者完善的。你们一定要有一个辩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帖子。

另外,有人说,读书没用,上大学没用。我没有时间跟你争论,但在此,我把我高三时,写给自己的一段话,送给所有进来的,对大学怀有憧憬的高中生:

大学不能决定你的生命,但它至少决定了,你在人生最美好的四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所处的人文环境以及所接触的人。

大学不能决定你的工作,但它至少可以让你有机会让自己的兴趣成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以及以后维生的基础。

大学是很多人最后一个可以专心学习的时期,也是最后一个相对纯净的时期。在一所好的大学,你会发现,其实我们除了为了赚钱而学习之外,也可以为了兴趣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

高考不是我们完全可以决定的,但我们至少可以把自己能决定的那一部分做到最好。 不要焦急,不要紧张,因为我们和高考已经对视了十二年。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穿上我们缝制了十二年的华裳,去和她见面。

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她,当六月来临时,就像与久别的老友重逢一般,去拥抱她。 那么,她也会微笑着,拥抱你。

2、关于本贴(对象以及内容以及使用方法)

这个帖子仅针对中层生同学,教的是如何从中层提到高层,500600分的同学应该比较适合。这部分同学基础应该没有太大问题,但是难题不会做,主观科目拿不到高分是主要问题。我教的是如何将基础应用到考试中去的方法。如果还徘徊在450一下的同学,就应该


好好恶补基础了。

我几乎没有讲到究竟如何解题。高考的难度就在于题目的千变万化,如果所有的题目都有统一的解题套路,我可以在这个帖子里说得一清二楚的话,高考还有存在的必要么?我所能交给你们的,是如何去应考,如何能够训练自己的解题能力,但我没有能力教给你们如何解题。

解题是没有捷径的,但训练自身解题能力的过程确是有捷径的。我所做的就是告诉大家,我是如何用比别人更少的精力训练出的解题能力。不知这样说,大家明白否? 不得不说,直接参考别人总结出来的解题方法的确是效果很立竿见影,如果我要讲的话,化学我可以讲出很多的解题思维套路。但是我不可能做到,毕竟半年过去了,我怕有出现的错误会害到大家。

所以我还不如告诉大家,我是如何在训练中找出这些方法的。我对它们记忆深刻,而且使用更加广泛。

还是那句老话,自己找出来的解题思维,才能真正在考场中灵活应用。

这也是我一直强调我的帖子只针对中层生的理由。在我看来,现在500600分的同学都是中层生,你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题能力,并且基础知识比较牢固,只是没能把知识运用到解题上。

而我教给你们的,就是如何训练自己把知识运用到解题上的能力。这就是应试能力。 中层生要提到尖子生,就不仅仅是要能解答出那些死板的定式题目了,毕竟考场中决定中层与高层的就是在于你们平时训练中永远看不到的创新题。

所以中层生们,学会了别人的解题模式,是不够用的,就算你们把那些套路掌握得炉火纯青,一遇到考试中的创新题,方法其实一样,但换身衣服,你还是不会。你还是中层生。 所以,你们一定一定,要训练出属于自己的解题思维模式。这才可以看穿考题千变万化的外表,一看就知道,所谓的创新题高端题,也不过是老东西。 有同学说说做题要看“感觉”,有感觉的就会,没有就不会。其实这是最典型的知识掌握不全面或者是偏题型。

要解决问题,第一步就是要找出问题。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出自己“没感觉”的题目,看看它们是属于哪一块的知识,或者是哪一种题型。如果是前者比较好办,专项训练就可以了。如果是后者,你就应该先看看这种题型是不是高考会考的题型,如果是的话,再从套题里面选取这种题型专门练。

其实各位同学们,贯通我高三学习的最主要的就只有四个方法。就是在数学中讲过的第一种总结法,在化学中讲过的第二种总结法,还有就是最最重要的将目标分数细化的方法。另外一种主要用于文科的总结方法。 其实学习方法在精不在多,我上面说的这三个方法,适用度非常广。并不只适用于一科,我只不过是拿某一科来举的例子而已。

比如第一种总结方法,我当时是以数学大题为例,但它同样适用于化学语文并且就我对物理大题的理解,它也适用于物理题。

我教了大家方法,但绝对不是你看过就会用了。你们把我说的步骤记在心里,以后看到可以用的地方,就用上。方法的效果绝对是因人而异的,就看你们能不能把它灵活运用了。 我所能做的无非就是介绍了方法,最多举个例子告诉大家这种方法怎么用。但具体应用,是要看大家自己的。

而有些同学说我写的比较乱。恩,也许有一点。但是大家可以看到么?我介绍的主要都


是训练自己解题的方法,侧重点在平时训练。讲解的脉络并不是科目,因为在我看来,所有科目的训练方法都是有共同点的。我介绍的脉络就是主要方法,然后告诉大家这些可以用在哪些科目上。

当然以后讲一些应试技巧,这些就是不同科目有不同的方法了。到时候我会清清楚楚分清各个科目来讲,因为那些应试技巧,每个科目并不具有共通点。

3、关于努力

我真的不想在这个帖子看到再有人说:

我总是不努力啊,我好懒啊,但成绩也还不错,就是没办法专心,我该怎么办啊。

我下面的话是对所有不努力不专心还死不悔改的人说的,努力活着有决心努力的孩子绕道: 我高三的时候也总是这样说。当时好引以为自豪啊,自己是多么聪明啊,不努力也可以有不错的成绩。

可是我告诉现在有相似想法的人(包括自己),有这种想法是最白痴最幼稚的人。 明明自己有资本可以做得更好?为什么不努力去做?别人都可以那样努力,那样专注,为什么我这个所谓“聪明”的人不可以? 不要把无知当个性。

你问我怎么办,我是真的想解决吗?你明明知道这种问题问别人,本身就是很白痴的行为! 我把我的方法写在这里,目的之一就是想看看努力的人加上好的方法,到底可以创造多大的奇迹。我说我懒,效率低,不是炫耀,不是让你们有一个可以自我安慰的借口,而是把自己血的教训告诉你们,让你们引以为戒!我真的不想再看到和我一样的人! 也许你们很聪明,但我告诉你们:金子不经过艰辛的千淘万漉,就永远只会埋藏在沙子之中! 这个帖子不欢迎不努力的人,如果你想用我的方法代替努力的效果的话。出门左转,不送。

给高一高二的孩子们 还有,我以外的在这个帖子里发现了很多高一高二的同学,很抱歉我会把高三生的提问优先回答,那只能单独先给你们讲一下你们现在应该做的事。

这些都蛮重要的,希望高一高二的孩子认真看。都是我很后悔当初没有做的事情,现在告诉你们,希望你们能够做好这些事情。到了高三,一定会很厉害!(高三同学可以适当无视)

高一高二的同学,你们现在最要重视的是数学高一高二数学思维不养成,到了高三会很痛苦(像我一样),那种次次考试挣扎在及格线边缘但是有无能为力的痛苦。 而且,我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们,没有不好的数学老师,只有不听课的学生。上面有同学说,老师一节课只讲一题,其实这种课才是最有价值的!老师的课时有限,他所讲的题目,很多情况下都是高考题型的题目,他会讲很多方法,而这些方法,我们平时在书上是看不到的! 数学,最重要的就是听课,这是我血的教训。

另外,如果你们不是数学天才,希望你们养成做数学课堂笔记的习惯。用一个大的活页本,把老师上课讲的题目,分门别类抄在活页本上。注意,我说的分类是分知识块,比如分成函数、导数、三角函数、立体结合、解析几何等等。不论老师讲的是选择题还是填空题,都当解答题来记。 尤其注意的是,老师讲的每一种方法,都要把每一个步骤都写清楚。这样三年或者两年下来,你们会发现,这本笔记是你到了高三最大的财富。

高三学数学很多都是大题不会做,但那些大题地方法都是老师讲过但是书上没有的。我就


是错过了老师讲的东西,到了高三不得不通过大量的练习,再根据答案,自己一步一步摸索方法。但如果你记了笔记,等于这些方法不用你自己总结,老师都告诉你们了!

当然,平时练习中,不会做的题目,也可以抄进去。最主要把方法写清楚,只写答案是没用的。

很重要的是,高一的孩子们,你们已经下学期了,一定要开始明确自己要选文科或者理科。高一的理科是很简单的,如果你连高一物理化学都搞不定,我建议你去学文科。尤其是女生。而且提前告诉你们把,立刻到了高考一来难拿高分,二来专业相当杯具。我报志愿的时候,就后悔的要死,为什么都能给出不报文科。

一旦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就要立刻主攻所选的科目了,把它们当做语数英一样重视起来,了老师的作业,自己要适当增加其他练习。其他不考的科目,合格就可以了。

说到英语的话,高一高二的孩子们,你们一定要背单词。记住,英语最重要的永远是单词!到了高三,英语最杯具的地方就是词汇量太小。而到高三补单词,说实话,已经来不及了。 而你们时间很充足,除了课本的单词之外,你们每天背1020个个单词及其短语词组,两年下来,你们的词汇会很不了。

而这些单词从哪里来呢?说实话,我不太赞成买本词汇表,从abandon开始背。你们最好买个厚点单词本。

高一的孩子每天可以看两篇英语课外文章,挑自己感兴趣的,难度适中的。比如《21世纪报》《星火英语》杂志都是很不错的选择。高二的孩子就要开始每天做 2高考阅读,这个不用拘泥本省。然后把里面不会的单词,查到它的意思和用法,以及相关的词组,写在单词本上。然后写上日期,今天背完之后,隔天再复习。

其实这个过程不用花多长时间,用午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但效果非常非常好,最可惜的就是我没有时间做这个功课。把这个方法教给你们,希望你们坚持下来,到了高三,英语绝对没问题了!

解答题的前三题,数学想要上120的同学,这三题一定要几乎拿满分。而后面三题,也许就不是我们所能控制得了。但是,想上130的同学,在这三题里,也要保证能拿到25分。 这三题一般是解析几何,以及函数导数综合应用。

先讲解析几何,这个题型是我最头疼的。计算量大,运算复杂,有的题目非常难想到方法。在这里我就以此为例,教你们如何应对自己无法克服的弱项。

当时我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数学就是130,我数学基础不好,再往高我可能就很难做到了。这个目标实际,但离当时的90几也有距离。

我把130拆分开来,综合自己的能力,得到下面的计划:选择+填空满分不能错;前三道大题不能扣分;而压轴题我大概只能拿到6分,也就是扣8分;倒数第二题能做两问,扣4分。而算到解析几何,一般是两问,就算我不做第二问,也不会影响130 为什么要这么大方放弃解析几何第二问的7分呢?我前面说过了,这是应对不可克服障碍的方法。

当时我没少练过解析几何,但是练得再多,我发现到了考试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办法在15分钟内做完整道题。而解析几何第一问一般简单,3分钟就可以做完,但第二问浪费了我太多时间,还不一定做对。

所以我以后联系解析几何的时候,全部不练第二问。考试时,若是第二问不是简单的吐血,


我都不会去做它,免得浪费时间。

这就是我的另一个方法,确定不可克服的弱点,放弃它。

我说的放弃,是绝对要有针对性的放弃。比如我的目标是130,我就可以在保证其他题目会的情况下,固定的放弃2小题,平时就不练习确定放弃的题型了。

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时间和提分的比率。毕竟时间有限,要把时间放在提升快的部分。 下面讲讲重头戏——函数、数列、导数的综合应用。

这一部分题目往往是难度比较大的,但我不主张大家放弃它。它的特点就是难想,但是一旦想到,解题就比较快。而“想”,却是我们平时可以训练的。 比如一题以数列为主的综合应用题,做多了题目的同学应该都知道,往往第一问就是求通项公式,这是数列题中最典型的一种题型,也是高考热点。就算是压轴题,第一问一定都不难。而这种通向公式的求法,高考中会考的方法只有几种。

至于哪几种方法,我告诉了你们,你们也不会用。只有自己找出来的规律,才能在解题中运用自如。

那么如何去自己寻找解题方法呢?我就可以在这两天,把手上所有套题中涉及求通向公式的题目全部找出来。只做那一问,其他不做。

也许第一题你不会,好,看答案。之后绝对不是把答案抄上去就可以,而是要一步步的看,去理解。第一步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步又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直到整个过程都明白了,再把答案盖上,自己再做一次。

自己都能做出来了,那么你就已经理解这一题了。但是不够,最后你要做的是总结,不依赖这道题,用文字把你整个解题的思维写下来,比如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 比如当时我总结的一条:

在题目出现一个双数列项关系等式的时候,求通向公式的方法就是 1求出一个较明显通向公式(一般是等差或者等比数列)2、把第一个求出来的数列项合并到一边,3、把1中的通向公式带入等式,求得第二条通向公式。 当然我这个只是一个示例,不一定对,但是要你们能够把经典题型总结成这种文字的普遍规律。下一次再遇到这种题型,把规律往里面套,就可以了。 这种总结方法不仅适用于数学而且在化学大题更广泛的适用,在讲到化学的时候我也会再次提到它。

有不少同学问,什么时候该作总结。这这里就做出回答了,当你发现一种新的题型的时候。 当然很多同学会觉得这样做题非常浪费时间。没错,当时我试过一题做了一整个晚修。而我之所以让你们做套题,就是要你们有对高考题型的敏感度,知道哪种题型有可能考,哪种不会考。

这种总结方法,一定要有针对性,就是要用在高考常考的题型上。尤其是三角函数,概率问题,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的求解析式,数列问题中求通向公式以及求和,这几种高考次次必考又搞不出新意的题型,屡试不爽。

但是你要说那些综合性强,难度大,又没见过重样的压轴题最后一问。我告诉你,我也没办法,这种题目我平时也不会练。花一晚上时间搞懂一个难题,好有成就感啊,但是有什么用呢,你又撞不上原题。

4、细化目标分数(重点)

我刚在提到了一个细化目标分数的方法,现在我来详细说一下这个贯通了我高三的方法。 考试成绩出来,很多同学都是关注排名,来确认自己的进退。由于持这种观点的人太多,我就不反驳了,但是我觉得,名次其实不是自己能直接控制的东西,决定名次的因素太多了。


所以太过关注名次就会导致会产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成绩的无力感。(原谅我的破描述能力吧)

但是,分数却是我们可以直接控制的!每一分的得失,都是完全取决于自己!分数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

所以,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分数的进退。高三的每一次考试,应该来说难度相差不会极大。当然会有难度差距,但同样高考的难度我们也无法掌控。能够让自己在简单和难的考题中都能收发自如,只能靠控制分数! 排名么,扫一眼参考下就好了。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为了我上面提到的细化目标的方法。

以自己为例。我当时给自己定的目标是650,细化5科下来,总和我自己的能力水平,定下了下面这个目标:语文125数学130英语120化学135,理综140 每一科的目标都是我思考后,认为自己通过适当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

下面,就要将每一科再细化,比如英语,我就定了听力选择26分,听选信息3分,完形填10.5分,阅读理解22分,信息匹配10分,小作文11分,大作文21分。

这样,将每科,每一个板块的目标分数都算出来。你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离目标的差距。然后合理安排时间和练习的程度。

只有这样的目标,才是有意义的,根据自己现实情况和目标,通过分数的差距,直接反映自己在复习过程中的轻重缓急。

随便在课桌上刻个复旦中大,是没有实际效果的。

这个目标细化法是很有用的。我们不是尖子生,每一科的目标不是140,不需要每一题都会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找出哪些地方还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分。 而这个方法,就是告诉我们,自己哪里还有提升的空间,以及提升这部分所需要努力的程度。同样,也会让我们练习有针对性很多。 再说一下我自己,我在高三刚开始的时候,相对强项是语文110化学115理综130弱项是英语90数学8X。差不多就是这个档次。

高考时,变成:强项数学化学、理综,弱项:英语(我英语一直都不太好)语文

我三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分别是61X64X65X。而且这次广东高考一本线585,我们三次模拟考所画出的一本线都是560左右。

不怕告诉大家,高考我发挥失常了。要问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大概的确是平时太懒,太靠投机取巧了,天理难容。。我改变一下刚才的说法,每如果一项满分是10分的话,9分努力+6分方法,才能取得高考成功。 我们宿舍当时就有一个同学,很努力,效率很高,成绩一点一点往上升。可能方法没有我好,所以提分速度不如我快,每次都比我低1020分。但她很踏实,到了高考,就看出来了,成绩就比我好。

所以,我用血的教训告诉大家。。天道酬勤,努力刻苦才是最重要的! 语文

1语文不好提分,学好它有两条路

语文算是我高考中最意外失常的一科,但平时我的语文非常好,除了作文离题的情况之外。,高一到高三上学期,每次都是全班第一。

首先将将语文这一科考试的特点:高分不容易,低分也低不到哪去。

其实到了二模之后,大家语文成绩已经差不多定型了,那时就看得出,全班最高分和平均分之间,差距不过15分左右。

语文高分有两种途径:1、课外书看得多,2、课内知识,考试专题训练 而且语文提高非常慢,很需要根底。想要通过课内途径提分,120上下是极限。那些语文130


以上的人,绝对是课外书看得很多,而且课内也很扎实的人。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把太多的时间放在语文身上。90分以下的同学,提到105就够了,而现在90以上的,提到115也就够了。再往上,提个510分,要花很多时间,不如把这个时间放在数理化生上,总分提高多得多。

语文平时不要用整块的时间。利用早读20来分钟,中午半个小时,这种零碎的时间。周末的时候练习一篇作文,足够。 首先讲一讲提分的两种路线:

1、课外书看得很多很多,很杂很杂,很快很快。并且看完之后对其有一定思考。

不是在网上看几本小说就可以的啊,这个很多很多是什么概念呢,我举几本书,如果其中有两本以上没看过的同学,就不算看得很多很多(必须是没有缩写过的,整本完整看下来,略略翻过不算) 《红楼梦》(第五回的判词要能熟悉的背下来)《平凡的世界》《昆虫记》《哈姆莱特》,安意如的至少一本书,周国平的至少一本书.

我是从小就很喜欢看书的,而且看书速度很快。比如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多本,我三天全部看完了(在校时间)。但是我自己并不知道我看书很快,而且喜欢的地方还会反复看几次。只是每次问别人借书,然后还回去的时候,它们就对我的速度表示极大的惊讶。 我之所以要强调速度,是因为这是一个对你阅读量的一个很准确的反应。如果你不经意之间,阅读速度超群,那么你基本也算是阅读量超群的人。 这种方法的确是可以提高语文成绩的,你要问我科学原因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自己是这个原因,语文到高三下学期之前一直是第一名。

而当时坐在我后面的某男,高二上学期之前一直是纯理科男,数理化很好,天才那种。语文奇差,次次80几分(150满分)。后来在高二下学期到高三期间,狂看课外书。上课看下课看晚修看。我是亲眼看着他思想变得越来越深刻的,并且语文成绩到了高三也就一直稳定在115了。

但这种方法途径也是相当多的。耗时长,实施困难,提高的成绩不稳定,并且收效不快,想短时间使用是不可能的。而且就我的教训来看,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容易让人看不起高语文,成绩自然就杯具了。

所以这种方法我只推荐给高一的学生。 高二高三的学生可以以此作辅助,对提高语感和阅读的还是很有帮助的的。当然一定还是要把课内知识当做最主要的东西。

而对于一些已经靠着阅读量超群而语文成绩很好的高三同学,在此告诫你们,不要忽视课内知识,一定要辅以第二种路线的方法。上课不一定要听,但老师发的练习也一定要选取一些必要的做。另外,不要歧视高考语文,否则你会死的很惨。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前面一直强调,我的语文是在高三上学期之前一直很拔尖。但是到了高三下学期,虽然我还是语文尖子,但和第二名的差距只是一两分了,而且还不时被超过。 因为绝大多数同学走的路线——课内练习路线,效果出来了。

这条路线很枯燥,但是见效相对第一种快(但语文提高成绩是所有科目里最慢的),而且提高的成绩很稳定,比较有针对性。

下面我就来详细讲第二种路线:上课听课做笔记,下课自觉练习总结 我下面讲的所有东西,都是针对想通过课内途径来提语文成绩的同学。

为了避免有同学说很乱,我以广东卷的题型为例,一块一块的讲。其他省的高考卷我没有看过,但题型应该都是这几种之内的。


化学

1、学好化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化学思维

先要告诉你们一个概念,化学真的很简单,我一直觉得化是学我考的五科里最简单的一科。而且化学其实需要背的东西不多,很多人说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而用记忆来学化学的同学,我周围有很多,就是那些次次考试80几的人,他们做很多的题目,但总是做不对。我都觉得十分匪夷所思。

其实化学最关键的就是思考它的来龙去脉,做题要“多想一步”

很多人说化学的知识很散很细,需要记忆的多,其实这些通过思考,就可以发现很多细小的知识相互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就像用一条线把它们都穿起来一样,一旦一道题涉及到某根线索中一个知识,自然而然就会把整条线索上的知识都牵出来了。

化学书么,高三可以扔掉了。在我看来,所有课本里,最没用的就是化学课本。

我经常对整天背化学的同学,很不解,化学明明没什么要背的东西,为毛练习册上总结了那么一大堆啊?

而其实,关于练习册立总结的那一大堆,可以看,但是,千万不要背啊同学,一背化学就死定了!

我将一再强调,学好化学的关键是用理解代替记忆。这句话是我呕心沥血凝聚的精华啊! 那一大堆东西,你难道就没有发现,都是用最基本的原理可以推理出来的么?

当然,对于化学基础比较差的同学,那些总结还是要去看的。但是你不能光看啊,它每一条总结,你都要用自己学过的最基本的原理去推,直到能推理出来为止。实在不会就问老师么。

化学最重要的是想。一定要把一题来龙去脉想的清清楚楚,不能有一点掉链子。化学的连贯性很强,这点在大题里体现得尤其明显。 化学要学好,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靠理解来代替其他人要死记硬背的东西。现在化学高考偏向本来就是解决实际问题,就算是背规律背死,也捞不到高分。

举个简单的例子,化学大家都学了,那个什么活泼电极失电子顺序,老师都要求大家都背过吧。

我就从来没有背过,为什么要背呢。这归根到底不就是化学元素的活泼性问题么。根据各个元素的原子结构,就很快能分析出结果。这样运用到解题,既不会出错,也更加灵活。 同样,我看过在离子平衡那里,我那本练习册上总结了3大张纸,我看得都想吐。离子平衡,唯一需要记住的就是“有若就水解,越弱越水解”这句话。还有,能分得清离子是强是弱,就够了啊。 再举个例子。实验题中有一个常常出现的小问题——当仰视或俯视读数时,测量或者计算结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个问题情况很复杂的,问法多变,而且量筒和滴定管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我是死都背不起来的,一背就混。

但其实根本没必要背么,画个图,把眼睛的位置,几条量筒刻度线和液面画出来,一看就知道是把数读大了还是读小了。

我的这三个例子很简单,就是为了让你们明白,其实化学真的不是靠背,也不是在背的基础上理解,而是用理解去代替背。这不仅仅是省去记忆的时间,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追根溯源的化学解题思想啊!

这种思考分析前因后果的化学思想,就是解题最重要的思想。化学所有题目都是要想透彻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变化的实质,把这种实质反映到我们平时学过的基础知识上。无一例外。




很多同学说化学知识碎,这是典型的只记忆不思考。谁说化学知识碎了?除了实验器皿和操作那些不得不死记硬背的东西之外,其它的知识分成几大块,每一块之间的知识都互相有联系。

化学本身基础知识就不多,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多思考啊,想想这个知识可以由什么学过的原理推出来。这是最重要的啊,单纯记忆那些一个又一个的根本没用,捞不到好分数的!

2、提高化学训练一般方法

和所有科目一样,高考化学分为几大块,基础常识、有机化学、电化学、能量、溶液离子平衡、气体可逆反应、结构化学、典型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典型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实验。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某些题目中强调用的是什么器材,这些器材可能就参加了某些反应,响了结果。某些题目中,你还需要考虑空气的影响。等等。

像这样透彻的理解工业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的实质,你才有做对这个题目的基础和可能。 顺便教你们一个考场技巧,如果你看到流程很长很复杂的化工题,应该先扫一眼后面的题目问什么,重点在哪几个步骤,或者需要你补充哪一个步骤。这样你再有针对性地去看流程,重点分析题目问到的步骤。而且很多情况下,后面的问题会给出一点提示。 此法仅适用于题干很长很复杂的化工题和实验题,其他题目绝对不提倡使用,否则你会浪费时间。

刚刚我说了化工题十分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当你把工业流程能够从头到尾转变成化学反应过程,就已经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但远远不够,化工题之所以是公认的难点,第一个并不是主要原因,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只是说你有可能在这题拿到比较简单的几分了。

而更大的失分原因则在于:它要的答案,我们想不完全。这就是化工题最灵活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化工题某小题问到:xx步骤有什么作用?或者说为什么要做xx(如蒸发,结晶,灼烧之类)?

三分的小题,我们只能拿1分,还有几个得分点,我们总是想不到。

因此我可以说,也许你做了十道化工题,你都会,但是到了考场的那题,偏偏你还是不会。 你要问我这怎么办,我也没有办法保证这种题目能拿到满分。因为在考场上,就算把整个流程分析透彻,也实在联想不了那么多。

这个问题不指出现在化工题,实验题也是一样。叫我们说明某一个步骤的原因,总是想不完全;让我们设计实验,总是会有漏洞。

但我下面说的这个总结方法,至少能保证,我们在大量的练习中遇到过的漏洞,不会在考试中重现。

还记得我之前介绍给大家的第一种题型总结方法吧,由一道典型题型的题目,推广到文字规律既是思维模式,再推广到其他类似的题目。

这种方法适用面很广,因为高考命题者爱考的题型不多。但独独不适用于化工题。 化工题出题的方法太多了,由一个工业生产流程可以出几百个不同的问题,所以对于化工题而言,没有所谓的典型思维模式。由一题引申到很多题的办法行不通。

那我们只有反过来,把很多化工题目中常见的问题汇总,得出几个高频率出现的答案。然后在考试中,无法直接想到答案时,就一个一个往上套。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说实在的。


其实化工题中,有一类问题经常出现,就是我前面说的:xx步骤有什么作用?或者说为什么要做xx(如蒸发,结晶,灼烧之类)?

这种问题直接答很容易想漏,但做多了题就会发现,其实这种问题的答案,就那么几种。 举个例子。在有涉及到溶解结晶的化工题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在XX步骤中,调PH值有什么用?

这个问题之前困扰我很久,要根据杂质及产物生成等很多不同情况慢慢找原因,很难想到。但是当我把平时练习中出现的这个问题答案汇总到一起时,发现答案无非两种,1、防止产物离子水解;2、促进杂志离子水解。

有这个总结就好办了,下次在看到这个题目,把两个答案往流程里套。非12。一般而言都不会错。

再举一例,也是常见的问题:工业流程之前,灼烧产物有什么用?

我也是总结出来无非这几个答案:1取出原料表面的油污;2除去某些易燃或易蒸发的杂质;3、使某些成分发生氧化反应,一般是为了便于后期酸处理。

看看,这样往题目里套,等于是作选择题,是不是比直接想容易多了?

我总结的不一定全,这些都是我平时做题总结出来的,以后大家在练习化工题中,就一定要注意这种常见问题答案的积累。

这种问题有很多,举几个例子:酸浸、碱浸的作用;工业流程反映了哪些绿色化学思想等等。 大家在训练化工题时,就一定要保持对常见问题的敏感,及时积累。非常有好处。

4、离子平衡问题

关于很多同学问到的水溶液中离子平衡问题,我教大家一个思维模式。这种题目都是选择题,用这种思维方法,一般可以解决。

1、第一步,写出这种溶液中所有存在的粒子,注意考虑水解或者电离。判断溶液酸碱性。然后写出溶液中各种离子的多少排列顺序。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般一种离子,除了含氢酸根之外,我们只考虑它水解、电离其中一种。也就是说,水解能力主要的,我们就不考虑它的电离。反之亦然。

做这种题目的基础是,随便给你一个溶液,你要能够把这种溶液里存在的所有粒子写出来。 先出一道题目:分别写出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后,少量CO2通入澄清入会水中,溶液中的离子多少排列顺序。

大家看看这个最基础的问题,自己过不过关哈。

2、第二步,根据物料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这三个定理,写出三个等式。

如果这一步不过关的,好好回去看练习册上的这三条定理,然后随便拿几个溶液练习。 然后就可以看选项中的等式了,通过第二步三个等式的加减,就可以得出选项中的等式是否正确。

3题目中有可能出现一种选项:增加某种离子后,溶液中其他某种离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个首先要考虑加入离子与溶液中本身含有的离子是否反应。找出直接有生成沉淀或气体的离子。

而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首先要在第二步的三个等式中,找到一个等式,要既含有已知发生变化的离子,又含有选项所问离子的。

把已知条件带入等式,看看选项中所问的离子会间接性发生什么变化。 5、关于化学方程式

我之前讲了很多很多,关于化学这一科的学习方法。作为理科,化学其实本身并不特殊,只是因为练习册上有很多的总结,很多同学就完全误解了化学以为这些很像概念的东西是需要背的。我说那么多,就是为了纠正某些同学的这个观念。化学需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自己


思考推理的过程。

所以,很多问我化学方程式无法记忆的同学,我再次跟你们强调。这些不能靠背,一定要充分明白它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思考的关键就是明白下面这三个问题,你们以后遇到化学方程式,就按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这是个什么反应,2、反应物变成生成物的过程 3、为什么反应物会发生这种变化 绝对不是只有复分解反应才有规律,我可以告诉你们,这种思考模式适用于所有化学反应方程式。

高考不会考你见过的方程式的同学们!要你写反应方程式的题目只会给出反应物,反应条件(甚至这些都给的很隐蔽,需要你有足够的敏感度去发现它们),而这些反应物很多是你没见过的。你背再多的方程式,也没有用的!

但是这些反应过程核反应原理却绝对是你学过的。唯一有用的就是在平时的化学方程式里,你一个个搞明白它们的反应过程原理,就是我说的那三个条件。这样,高考题给出了反应物和条件,你立刻明白了这是个什么反应,会发生什么反应过程,生成什么物质。配平,从而写出方程式。

6、小结。

最重要的就是,我反复强调的,化学是一门思考的学科,要用思考代替记忆,一定要去思考每一个方程式的过程原理,练习册上每一条总结所反映的基础概念。这是基本的化学思想,贯穿了化学练习和考试的全部过程。

至于思考的方法,前面讲了很多次,大家可以认真看一看,然后亲身实践一下。

当然,我并不是说化学不用背。毕竟有些概念定理,通过我们现有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推理出它的原因了。

这些东西就是要记忆的,比如: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的组成粒子轨道分布(这个不背你就不用学化学了) 有机化学中各个官能团的性质和能发生的反应及其反应所需条件 结构化学中典型晶体的结构及性质

重要离子或单质的氧化还原性(这个可以通过做题巩固记忆,背不了的) 还有那些我们通过已学知识无法准确推断的概念定理。除了这些之外,其他统统都要用理解去代替记忆。

化学选择题里面我讲了离子平衡的做题思维套路,其实还有些比较固定的选择题,大家可以去自己总结思维套路。气体平衡、离子共存、电化学,这三种固定的选择题,思维套路尤其明显。

大家可以参照我说的离子平衡的那种套路格式,自己去总结。

还有一些选择题出题灵活,新意比较强。这些就需要大家能够敏锐地把题目“翻译”成自己平时所学过的知识。这种能力只能靠大量的练习来培养。

另外,做选择题一定要强调速度。理综的选择题我建议一定要在45分钟内完成。所以高三的孩子们,从现在开始,每个星期至少用一节自习课专门做一张套题中的选择题。 这样练下去,就会慢慢培养成选择题题感了,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准。

大题中,我主要讲了化工题和实验题。其实在平时训练中,我们会广泛使用到之前说的第一种总结方法。而第二种总结方法,除了我之前介绍的那种用法,还可以用来总结自己平时做题中容易错和忽略的地方。

其实这就是把所谓“错题集”升级版了。个人认为,正常意义上的错题集只适用于数学 化学中,我们做大题经常会有漏洞。比如我,在做到有关结晶的题目中,往往会忽略结晶过程中产物的水解。我就在笔记本上写了这样一条:结晶问题重要注意防止产物水解。


这样,由错题中总结出自己经常忽略的地方,下次就不会再犯。 还有之前有同学提到的答题套路的问题,我个人不赞成总结套路,这是用在语文上比较灵的,但是对化学不一定有效。

只是有几个问题,总结套路是很省事的:1、关于各种结晶的作用或者原因;2、实验题中,常考的仪器使用或者是操作(比如过滤,如何洗涤沉淀之类)3、计算题 有机问题的话,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记住官能团的典型反应及其所需要的条件。然后训练到可以看到一种有机物就立刻知道它能发生那些反应。 英语

A高考英语的特点

首先还是我的习惯,再将这一科的提高方法之前,先讲讲它的特点,我们好对症下药。

英语作为最典型的文科,实质上是最能反映一个人努力程度的一科(排除曾经出国等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呢?英语需要记得东西很多,需要做大量的练习才能有所提高,而且英语提高是很难速成的,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 数理化,有些人天生就是天才,不用努力也可以做得出其他人努力死也做不出的难题;语文也有些人是通过看课外书看得多,思想比高考的程度深很多,自然也能 “俯视”高考拿到好成绩。英语不同,智商对于英语影响不大,而我们也很少可能用看英文原著的方法提高英语。所以,英语类似于语文,但高三生只能走课内途径。而这条途径是最需要努力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高一生看课外英语文章的原因,因为它们还有时间走课外途径。高二高三的同学们,可惜的是你们已经没有时间了,所以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大量练习的方法(明白楼主为什么英语差了吧。= =

就考试而言,英语拉分差距不如理科,但比语文大得多。而且较其他科目而言,英语成绩有个最大的特点:稳定。140水平的人,不管怎么考,他还是在130 上。而100分水平的人,除非题目超级简单,不然也很难超过110。但比如数理化,题目难点,120的人立刻可以考到90几,而随便粗心一下,140的人 也有可能考110多。语文的话更不用说,楼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平时语文130的水平,考试作文不合老师胃口,就立刻成了105

可以说,英语水平就是我们考试分数的奠基石,它很稳定,是我们拿高分的最基础的保证。而且英语成绩只视乎自己在这一刻上的努力程度,付出多少就得到多少,只要我们平时够努力,就一定可以在考试中拿到好的成绩。

B、分题型讲解训练方法 下面开始说训练方法,当然楼主的英语成绩不好,这些方法也许就不如前面说的那几种有效,大家参考一下就好了。

每一科在练习之前,我们都要有一定的基础保证,才能做题。英语的基础就是单词和语法。要问这两块哪个更重要,毫无疑问,单词!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每天坚持背单词,每天1520个,坚持下来会很厉害。

而单词的来源,我并不太支持拿着高考大纲单词从A背到Z。这样效率不高,容易忘记。我觉得应该是每天在做英语练习的时候,找出其中不认识的单词(太生僻和专业性的就不要),查出它的意思和用法,抄在本子上,第二天背,隔天再复习。

高考中,需要我们做的主要还是英翻中,而中翻英只有作文才会用到,并且我们还可以找简


单的词来代替。所以如果有词汇量太少的同学,可以一天多背一些,但是不强调拼写,而是强调在看到这个单词的时候,能知道出它的中文意思。

下面说训练方法:不知道价是否还记得我之前说的那个将目标分数细化的方法?这个方法我个人最提倡在英语中使用。因为英语与其他科不同的是,没有明确的知识块,数学那样函数三角几何分得清清楚楚。每一刻都有两条线索,知识块和题型,英语是一体的,唯一的线索就是题型。

用将目标分数细化的方法,明确每一块自己想得的分数,知道自己需要把这一块练到一个怎样的水平。这样可以明确的看到自己在那种题型上更需要训练,然后好好的各个击破。 下面一个个题型来讲解,由于我的英语不太好,会讲的比较简略,也是怕误导大家,见谅

第一块:听力

这个其实我个人觉得是高考英语里最简单的一块,想拿高分的同学,这一块就一点都不可以丢分,而想115以上的,听力选择也一定要控制在错两个以内。

这个一般很多老师都会训练,自主训练的空间不大,我也不详细讲,但是在此纠正一个误区: 很多人说训练的方法是听原版英语新闻,看美剧之类的,这些方法的确是对提高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好处,但难度很大,进程慢,有几个人是能听懂BBC新闻的?而高三的学生,我就更不赞同浪费时间来听这些。

另外,这种原版英文听力资料的语速非常快,高考快很多,听过高考听力的同学就会知道,其实高考听力语速偏慢,比我们平时练习的语速还慢,但是对话又比较长。我们听力丢分不是在于听不懂,而是一不习惯那么慢的语速,二是那些又长又慢的听力磨掉了我们的耐心,自己经历不集中,就漏掉了得分点。

所以,练习的同学们注意,练习听力最好的资料还是各省的历年高考题听力。我们要在高考拿到高分,不是要站在比高考高的地方,这样不仅辛苦,而且有弊端。我们要站在与高考平平等的地方。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在晚上睡觉之前,听一段高考听力题,不用做题,而是要求自己把它原原本本,每一句话每一个单词都听懂。

这样下来,高考听力拿高分也不是难事了。

第二块:完形填空(广东高考不考单项选择,所以我不了解,也讲不了,见谅) 这个其实是高考英语里最大的杀手了,要求词汇量大和语法过硬并重。

其实我之前就已经讲过了,英语是最反应努力程度的科目,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至少我是没有找到。

而完形填空,就是最能反映这一点的。

我本人这一块很差,归根到底也是由于本人的练习量不够。所能建议给大家的,就是每天保证定时做一篇完形填空。


做完之后,一定要找出不会的非生僻单词,对答案,看到填错的原因,如果是单词不认识或者用法不熟悉,就记下来第二天背。如果是语法问题,就多默念几遍,第二天返翻回昨天做错的地方,重做一遍。

但完形填空真的很多,需要我们选题目来做。这种选题练习的方法和其他科目是一样的,考历年本省的高考题,看看比较喜欢考哪种类型的文章。科技型,新闻型,叙事型还是杂谈型等等。如果你发现那几种文体本省从来没有考过的话,除非你们省今年是课改第一年,则就不要做这几种文体的练习了

因为其实不同的文体,做完形填空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关注点也不一样。这一点和阅读理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次也告诉大家一个做完形填空的应试技巧:

很多同学喜欢先把文章通读一遍在开始做题,这样做不是不好,但是比较浪费时间。需要我们看情况而定是否这样做。 我觉得完型文章只要看两遍。首先你一眼看过去选项,如果发现选项很难,很多单词不认识,但麽你就要照着上面讲的,先大概读一遍文章,知道它讲的大概是什么。然后再做题。如果选项不难(不论文章难度),那么就在第一次看文章的时候,把比较确定的选项选好,第二次读再把已经填好的选项带进去阅读,顺便检查,然后完成全部题目。

第三块:阅读理解

这个真正是英语考试中的老大,不论是考试时间安排还是分数比例,都是整张试卷的大头。但它并不是最难的,主要考察的是词汇量和做题方法。

练习同样没有捷径可走。其实如果你们现在有空的话,我建议你们每天花半个小时做3篇阅读足够,选题的方法类似于刚才在完形填空中讲的方法。选题之后,也是要视乎你的弱项做专项训练。比如考试中,我往往都是科技文丢分最多,并且这也是高考必考的。那么我后来就花了两个礼拜的时间,专门练习做科技文阅读。 之前再说数理化和语文甚至英语完形填空的时候,我一直强调做题后的总结方法。英语阅读并没有什么可以总结的方法,起码我个人没有发现。除了找出不会的单词之外,训练阅读的目的,也就是题感。这个东西很虚,但却很重要。 所以英语阅读的话,做完,对答案,找单词,就可以扔了。

但高三的同学,到了4月份之后,我建议你们每一天或者至少每两天,定时做一套刨去听力和作文的套题。

定的时间,就是考试时间减去听力半个小时,以及你打算写在作文上花的时间。

与完形填空相似,阅读唯一可以分类的就是文体。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有以下几大类型,小说叙事,科技,新闻,人物传记,应用文或表格阅读。

每种文体,考试的时候都是有不同技巧的,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当然我说的是我的做题技巧,你们可以参考,但最主要的是总结出自己的做题技巧。


一、小说叙事型和社会性新闻的文章

这种文章一般难度不高,并且连贯性强,题目一般少出考察细节的问题,而主要侧重于对这件事的理解的概括。因此问题的答案一般在原文中找不到。

对这种文章,我的做法是先看文章,尽量一遍看懂,实在不行可以看两遍,但一定不能超过三遍。看的时候一定要留意语文上说过的小说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背景,事情经过,结果。看完之后,要找到这六要素的答案。

然后做题。一般都可以做完,万一出现细节题,先回忆这个细节时出现在情节的那一部分,再到原文这部分去找,免得浪费时间。

二、科技型和专业性新闻的文章

这种文章一般是比较能唬人的,很长,单词很生僻。但其实一般难度也不高,主要就在于,它出的问题一般都是考察细节和概括的题目,很少有理解性的题。一般而言,在原文可以找到答案,难一点的就是原文中出现某些人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的总结。

做这种文章,顺序就比较不确定,但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文章太简单或者你看过,就先看后面的问题,找出问题主要问到哪几个细节,或者是需要我们概括哪几个地方。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原文找答案。 其实往往不一定要通读全文,只要我们找到几个细节问题的答案,一般也就能明白原文在说什么了。至于个别理解题,可以找得到答案的就做,实在找不到的,放弃。

而这种找答案的敏锐性,就是我说的题感,这都是要在平时训练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三、人物传记型文章

人物传记的文章其实综合了叙事型文章的连贯性和理解题,科技型文章的难度和细节题。以这种文章,如果你想把全部题目做出来,是比较花时间的。考试的时候,我们要把比较多的时间放在这种文章上。

不知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做题方法,我找的的方法正确率比较高,但是很浪费时间,在此只给大家做参考之用: 先要通读全文,目的是知道这篇文章第几段讲了些什么事情,每一段发生事情的人物背景经过结果,把人物发生重点事件的时间背景划出来。不要求了解细节。

然后看问题,如果是理解性或是评价性的题目,就通过刚才那一次通读,对人物和时间的把握做题。如果发现有考察细节的题目,那就没办法了,只能先回忆该情节是大概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根据之前所划的标记,然后回去找。

阅读理解就先介绍到这里,其实我还是一再强调本人英语不好。对于这些方法,可以参考,不要盲从。你们在平时训练中,一定可以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考试做题方法。

下面就是最后一块:作文

英语作文,其实我也认为是比较简单的一块,这是针对想拿100以上的同学而言的。但如果想上130的,作文要拿高分就很难了。

下面这个方法是提供给英语基础很差的同学,英语好的同学可以无视。

先根据题目要求,用中文列出一个大概的提纲。开头写什么,事例用哪些,整体思维是什么


顺序,结尾如何总结,这些用中文写下来,免得写的时候跑题或者写着写着不知如何继续。 如果同学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用中文写一篇小短文。大概150字就可以了,然后到真正在卷子上写英文作文的时候,就将这个中文小短文不断扩写扩写,写一些可有可无的废话也不要紧。

我不赞成整体作文打草稿,但是建议大家开头打个草稿,一来用个高级点的句子,二来避免开头就划掉一堆,给人造成不好的印象。

并且在自己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总结那些例文的套路。所谓的万能公式不一定真的万能,英语作文无非也就那几种写作模式,看别人的不如自己总结,然后用到自身写作中去。 还就是要注意尽量不要出现语法错误,那些从句,复杂的单词的,不会用就不要用,宁可用简单句和基本的单词代替,也不要出现错误。

这个方法是针对英语想拿100分的同学,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可以先用这个方法,至少能保证大作文25分可以拿个16分。

而想拿21分以上的同学,就要注意以下问题: 1、一定要多用高级的句子和单词搭配。 所谓高级的句子,就是那些一大堆从句复合句强调句倒装句之类的复杂句型。不要求各个句子都是这样,但每一段开头结尾,和说到关键的地方,就一定要用这种复杂句。而且不要总是之一种,要变换着来,给人以新鲜感。

一些关键性的形容词,也要换成比较高级的,高中才学的,小学生都会的那些单词,就不要再用了。比如in a moment ,就是16分作文的用法,应该换成immediately这种相对而言比较高级的单词。

2、平时可以注意一些英文名人名言合谚语的积累,尤其是那些比较万精油的,广泛适用于多种题目作文的。比如什么one coin has two sides.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这一类的,都被我用烂掉了,当然各位可以去积累一些更高级的。

3、不能光注意表表上的华丽,也要重视文章内容的深度。与16分作文不同,21分的作文里不会有太多可有可无,没什么意义的废话。全文观点要明确,主题要深刻,所用事例要典型,能够明确反映主题。如果可以,达到语文作文的那种深刻和聚题程度是最为理想的。

当然,写到高分程度的作文,也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练习的。同样,我也建议大家,一个星期练习一篇英语作文,然后让老师批改,和对照高分例文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高三应该养成的习惯

看过隔壁一个精品楼,那个楼主描述的高三吓到我了。好像高三很暗无天日一样,大家都是拼老命K书的架子。

其实怎么会这样呢,高三,我敢说是我们人生中最精彩最灿烂最值得纪念的一年。所有的精力都在这个时候绽放,所以它即使短暂也仍然光芒万丈。

是怎么样珍贵的记忆,可以让我们即使在很多很多年后,都会清楚的记得那一大堆的练习,一天一天减少的倒计时,认真得很可爱的老师。


不论是谁,一想起高三,都是有无尽的感慨和惊喜吧。 为曾经的自己,那样青涩到还怀有梦想的自己惊喜。

你们不要只盯着黑压压的分数和排名,更不要只盯着幻想中无限美好的大学。 你们要享受这拼搏的过程。 你们要告诉自己,我一辈子只有这么一年。高三过去了,我就再也没有单单纯纯,怀着梦想,全力拼搏的机会了。

一年前,一个考上大学的学姐跟我说,她很羡慕我们。 我当时不解。可我现在,真的很羡慕你们。

一年之后,你们也会抱着我这样的心情,羡慕下一届高三的学生。

原谅我小小酸一下。我只是想告诉你们,高三应该拼搏,但不应该是痛苦的拼搏。 学习不应该成为你们的全部。

第一个习惯

一个星期一定要给自己放半天假,不要把自己逼得死死的,那样你会被压抑的暗无天日。这样的心情去高考,成功的很悲哀。

星期天的下午,男生去好好运动一下,把自己累得精疲力尽为止。女生去逛逛街,或者和闺蜜谈谈天。实在不外向的人,找本小说看看,说着什么都不做,望望天。你都会以更期待的心情来迎接下个星期的努力。

第二个习惯

课间的时候不要安排学习任务,就算是背单词也不要。你完不成的。拖堂加上提前上课,你的课间根本没有多少时间。

有空的话就在脑中过一下上一节课老师讲的内容。然后趴在桌上休息一会也好,也可以看看走廊上的帅哥美女。高中生是最好看的,我一直这么认为。

第三个习惯

早睡早起。早晨6点的效率比晚上12点要高很多,你如果实在觉得时间不够,不要熬夜,早点起床,你会有惊喜的。

第四个习惯

每天睡觉之前,不要想我今天做了多少题,明天要做多少题。

你一定要想,我今天弄懂了哪部分知识,或者学会了解答哪种题型,明天又要联系那一块知识,解答哪一种题型。

第五个习惯

高三学生自主安排时间是很多的,一定要养成固定科目固定时段。不要什么时候有空,突然想到哪一科,就做它。哪怕你作业没有完成,也要等到属于哪一科的时间再做。 而怎么安排时间科目,取决于你高考的时候,那一科安排在什么事段考。

比如广东上午考语文理综,下午考数学英语那么你就可以早上读语文,中午做理综。下午自习做数学题,傍晚做英语练习。

至于晚修,你可以做作业,其他的时间就给你提升空间比较大的科目。




关于计划 一、我的计划

我之前订过很多计划,一个星期后别说执行了,就连当初定的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 就我个人的计划而言其实对你们并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我是个很极端的懒人,怕说出来影响不好。。只是很多同学问,我就讲一下仅供参考。

高三一直都是640分起床,7点到教室上早读,不过我早读是固定做英语语文老师不管我。

我中午会留在教室30分钟左右。晚上7点半上晚修,我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这两个时间短期是可以做蛮多东西的,我也建议大家利用起来,但是我一般都在聊天。

晚修是我自主学习的主题时间。其实到了高三这个时候,应该学会要挑作业做了。当时我语化学超强,这两科作业全部不做。所以晚修时间几乎都在自己训练数学

我提倡大家没有必要全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全部作业,自己超强的科目,看到没必要做的作业,就别做了。还有如果理科老师布置超难的题目,远远超出自己的实力,也不要做了。浪非常浪费时间。 省下来的时间,一定要放在自己薄弱的并且提升潜能大可能的科目。客观而言,作为理科生,数学最需要提,效果也比较快,理综其次。

二、给你们的建议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告诉你们,计划只能是一个大纲,它的作用就是让你再觉得无事可干的时候,告诉你应该干什么

但是如果你在很忙的时候,计划就是多此一举了。订了也不可能完成。 高三的学生自习时间比较宽裕,但是想到什么就干什么这也不好。所以我支持高三学生顶一个比较明确固定的计划。

但千万不能把自己逼得死死的。可以订我要在什么时间段学什么科目,但不要规定一定是要做卷子还是背书。

如果连课间都安排任务,这就很不明智了。

我建议大家在定计划的时候,把周末的时间空出来。

除了休息之外,我们每一个星期,都需要一个查漏补缺和总结的时间。也许这个星期数学试了,我又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我就可以用这个周末补习数学也许下个礼拜语文老师讲了很多写作文的方法,我还没有实践过,那么就用周末自己练一篇作文。

这样的计划是我经过修改很多次才定出来的,个人认为对我而言松紧适当。 但由于我太懒了,可能对于大部分勤奋的同学就不是很适合。所以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一个不要太密集的计划。

下面给几个小建议:




1、课间的时候不要安排学习任务,就算是背单词也不要。你完不成的。拖堂加上提前上课,你的课间根本没有多少时间。

有空的话就在脑中过一下上一节课老师讲的内容。然后趴在桌上休息一会也好,也可以看看走廊上的帅哥美女。

2、晚上不许熬夜!!如果你一定要熬,也一定要做做语文或者英语,千万不要做理科,你会神经衰弱的。

早睡早起,切忌熬夜。早晨6点的效率比晚上12点要高很多,你如果实在觉得时间不够,不要熬夜,宁可早点起床。另外,中午要午休,15分钟左右,足够。

3、一定要固定科目固定时段。不要什么时候有空,突然想到哪一科,就做它。哪怕你作业没有完成,也要等到属于哪一科的时间再做。

而怎么安排时间科目,取决于你高考的时候,那一科安排在什么事段考。

比如广东上午考语文理综,下午考数学英语那么你就可以早上读语文,中午做理综。下午自习做数学题,傍晚做英语练习。

至于晚修,你可以做作业,其他的时间就给你提升空间比较大的科目。

4、但千万不能把自己逼死。可以订我要在什么时间段学什么科目,但不要规定一定是要做卷子还是背书。

5、把周末的时间空出来。 每个星期给自己放半天假,做一切能让自己放松的事情,但要保证不会影响下个星期的学期。 另外,我们每个星期需要一个查漏补缺和总结的时间。也许这个星期数学考试了,我又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我就可以用这个周末补习数学也许下个礼拜语文老师讲了很多写作文的方法,我还没有实践过,那么就用周末自己练一篇作文。

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定一个不要太密集的计划。另外,计划在每一次月考之后,都要做根据自己最新的情况,做适当的变动。 其他

1、关于粗心

选择题容易粗心是很正常的,其实我让你们每个星期练习一两套,也是想让你们避免这个问题。

粗心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当你把每一种粗心的情况都经历过了,并且总结了,借鉴了,就不会再犯了吧。

一来要多练,二来,千万不要无视那些粗心的题目。很多同学都有错题本,但那些粗心错的题目却从不收录。

你应该把每一次粗心的原因清清楚楚写在本子上。最好附上当时粗心做错的题目。考试之前拿出来,看一下,警戒一下自己,考试中就会好很多。

2、平时作业会做,但考试成绩就是不行?


其实有很多人都是作业会做,考试考不高或者是不稳定。 原因可能有两个:

1、考试环境与作业不同。这个包括心理原因和客观原因。心理原因,你考试会紧张不?这个好办,高三下学期会考到你麻木的。

客观坏境,比如不能翻书,不能用计算器,不能和其他人讨论等等。所以我们老师经常讲一句话,把作业当考试,考试自然就像做作业了。

有一个一定要养成的习惯,就是做题的时候,坚决不能翻书!至少一定要把这题做完,或者明确放弃,告诉自己,这题我不会,这块只是我有漏洞。才可以去翻书。这点在高三尤其重要,为毛我刚才不记得强调!

比如你说的计算出错,平时就一定不要用计算器!我高二的时候计算器就被老师没收了,来我做什么都是笔算。即使是五位小数也一样。

2、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作业题型和考试有根本的不同。

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测你当天听课的效果,所以很有针对性,今天上课讲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作业题目综合性不强,很多根本就不是考试的题型。

数学考试综合性最强,所以这个毛病在数学学科上就一定体现的尤其明显,对吧? 这也是我要你们拿套题做专项练习的原因啦。

另外,会不会是考试前复习不到位,遗忘了之前学过的内容呢?这也有可能是一个原因哦。

3、关于浮躁

浮躁问题,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太过在意排名。

我要告诉你们一句话。高考并不是我们完全能掌握的,我们所做的,就是努力把自己能掌握的那一部分做到最好,而剩下的我们不能控制的,就看命运的安排。

我们可以掌握的那一部分,就是自己的分数。每一分的得失,都是完全由于自己的原因,或者是平时没有用功,或者是知识有漏洞,或者是粗心。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提高自己的分数。这也是我要你们重视分数的原因。

但排名,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别人努力,别人聪明,别人排在我的前面,这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你又何必去烦恼这些自己不能控制的东西呢?

排名起起落落,又能说明什么?

你不妨换个方式想,你的分数是否同样有那么大起起伏,如果是,那么就可以找找,是哪一块知识不过关?是哪一种题型不会做?根据这次发现的弱点,多做训练和总结,下次才能有所提高。

如果你的分数没有大的起伏,那么我可以说,你做得很好,只是没有进步。没有进步的原因一在于你不够努力,二就在于你只盯着排名,每一次宝贵的考试,你都没有吸取上去丢分的教训,及时改正。

考试的作用是为了让你明白自己究竟哪里有不足,哪里还可以进步,而不是跟别人比较,别人多厉害,懂了么?




我就是在这里,叫你们如何捕鱼——那些鱼就是高考所需要的,拿高分的能力。

不论是素质水平,综合能力,还是解题思维,应试能力,站在高考的岔路口,我把它们统称为拿高分的能力。

我无法直接教给你们拿高分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只有自己训练。而我所做的,只有教你们如何去更快更好的训练自我。

当然,我也不能让你们在学习如何“渔”的同时,就已经饿死了,所以我也会给你们一些“鱼”——通用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它们不一定好,至少你们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找到比它们更好的。就如同我现在给你们的不是最大的鱼,但你们可以通过学“渔”,自己钓到更好的“鱼”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e1fc7af3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