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孔子的仁与礼

2022-05-08 01:31: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理解孔子的仁与礼》,欢迎阅读!
孔子,理解

理解孔子的仁与礼“仁”从字形上看是由“人”和“二”组成,意思就是二个人以上的事,而并非是一个人的事。“仁”的含义,简单扼要地说,就是人德的总称,就

是爱人;关爱别人、疼惜别人、包容别人、原谅别人。当一个人心里有着别人存在的时候,就是人格成熟的开始。

“礼”就是做人的规范,明确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责任,该干什,不该干什么,该怎么做又应怎做。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面,仁和礼实在只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彼此混然一体,而非毫不相干、各自独存。它们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说,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的话,那么礼便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其本质的唯一恰当的方式和途径。仁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有一个从潜在的德性到经由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人格的过程。它是动态的,不是静止不变的。因此,依仁成礼和以礼成仁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恰恰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者可以这样来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其它杂质,甚至藏污纳垢。这时,充其量它只是一块上好的玉材而已,既非艺术成品,也就没有多少观赏价值。一块玉材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剔去杂质,尽现文理,成为美仑美奂、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同样,根之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琢的功夫,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礼。因此,学礼、知礼、视听言动皆不违礼是人们修养成人必不可少的功夫。仁不存于心,礼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仁虽存于心,没有礼的约束和规范,也未必能实现为完美的人格。《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而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也必须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也才感到妥帖。

从成就完美人格的角度来说,仁可以说是德之质 ,而礼则是德之文,文质须相辅而行,才能成就完美的人格。

善对社会的和谐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培植善念?人是一种群居动物,离开了群体,谁都没法生存,要想在群体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植善念。一个不

善之人做出了坏事,会令他人厌烦、愤怒,久而久之,就会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就会被人群孤立。有谁想成为这种人呢?不想,那就得培植自己的善念,做一个以人为善之人,去赢得众人的敬仰。假如我们的社会,人们都不心存善念,那情景真的无法想象,恐怕就会象鲁讯先生在《狂人日记》里描写的一样,人人都生着一双狼眼,虎视眈眈地盯在别人身上,对谁都想置于死地。这样的社会必将灭亡,与我们提倡的建立和谐社会南辕北辙。因此,要想实现和谐社会,就必须人人心存善念。要懂得“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只追求自己的成功,也要乐于助人,乐于成就别人。感同身受,同苦同悲。因为乐于助人,就不会被人嫉妒、被伤害,而且心存感恩,共同创造和谐进步的社会;因为有同理心,自己不愿受苦难,也不愿别人受苦难,人与人之间,就不会互相伤害、互相争执,人间就充满祥和幸福。

人为什么需要自我审视?自我审视的能力是人类具有理性智慧的证明,因而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当人类还处于洪蒙之际,人的理性精神是极其微弱的。但是,

由于人具有更为强大的适应自然,同化自然,把握自然的能力,便具有了一种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的可能。这种可能与人认识自我的进程密不可分。人正是在不断认识自我,审视自我的前提下成熟的。正因为此,认识自我,审视自我也就成为历代哲人们关注人生的一个聚光点。蒙田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卡西尔也说:那些从外部降临到人身上的东西都是空虚的和不真实的。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的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唯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

《本事诗》古代汉族诗论著作。共一卷。唐孟棨撰。记录了许多唐朝诗人的逸事。 并收录了相关的一些诗歌。 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爱像山峦一样博大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5faa1ea581b6bd97f19eaf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