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在中国近代史音乐发展中的贡献

2022-03-29 17:48: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萧友梅在中国近代史音乐发展中的贡献》,欢迎阅读!
近代史,中国,贡献,发展,音乐

萧友梅在中国近代史音乐发展中的贡献

萧友梅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专业音乐教育的宗师,不仅是因为他在创作上,鉴西方,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他还带头组建中国第一所独立高等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从学堂乐歌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展到专业音乐教育。萧友梅为此竭尽一生才能。

一、生平简介

萧友梅1884年出生于广东省,随后移居澳门,与孙中山是熟识世家。1901年留日,在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和东京音乐学院学习,1909年回国取得文科举人名位,授职学部,也参加了辛亥革命。1912年留德,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教育学和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 1916年以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1920年回国,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担任多门课程教学和大量行政工作。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建上海国立音乐院。

二、音乐创作

他不仅担任教学和行政,还创作了有价值的音乐作品。 (一)声乐类。

是他创作的主要领域,他将学校歌曲收录于《今乐初集》(高中)《新歌初集》(高等学校)《新学制唱歌教科书》(初中)内容多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审美情操教育

1《问》《南飞之雁语》表现他对军阀统治下中国社会现实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问》为例分析萧友梅的音乐创作特点:

曲式上方整对称,一段曲式,旋律平稳流畅。钢琴伴奏主要起和声衬托作用,织体简单。

2《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表明鲜明的爱国立场和民主思想。 3《扬花》是一首音乐会独唱曲。 4《春江花月夜》是不同于西方清唱剧风格的大型声乐套曲的合唱套曲。 (二)器乐类。

1、留德时期:D大调弦乐四重奏》,钢琴曲《哀悼引》

2、北平时期:管弦乐《新霓裳羽衣曲》后由于配器局限,改编成钢琴曲;大提琴《秋思》

他是当时我国音乐家唯一的器乐开拓者。 创作特点:

三、音乐教育

他将主要的精力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做出巨大贡献。他在留学时期一直攻读教育学专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回国后,他带头组建的国音乐院是我国近代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的开端。从办学系统、管理体制、教学课程等方面灵活借鉴西方,并十分重视蔡元培“兼收并蓄”的方针。具体总结如下:

(一)专业音乐教育 他在留学时期勤奋学习,深深感受西方教学与东方教学的不同,他回国后深感中国音乐教育的稍显落后的状态,立志创建中国音乐教育 。他回国后,担任过教材委员会的陪审员,也编写过高等院校的教材如《新歌初集》

1922年,经他提议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改建为在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习所任,教务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先后又担任其他学校的各类职务。

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萧友梅带头在上海组建了上海国立音乐院,


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开辟道路。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萧友梅的教育特点:

1、办学管理:他借鉴西方,设置本科,师范部等,

2、师资:在经费紧缺的情况下,请有教学实力的中国和外国的有名大师来任教

3、教学体制:有四年的本科和两年师范的学制,学分制为主。

4、课程设置:萧友梅在办学之初,果断设立 民族器乐演奏课,还规定所有理论作曲和器乐演奏的学生必须学一门民族乐器为副科(当时主要开设二胡和琵琶两门),同时还开设中国古代音乐课程,并亲自授课。

(二)普通音乐教育

萧友梅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重要教育家,不仅关注专业音乐教育也十分关注普通音乐教育

他回国后被教育部聘为中小学教材编辑委员会主任,编写了供学校使用的教材如《今乐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

四、影响

萧友梅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贡献主要有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两个方面。 (一)音乐创作。

萧友梅之前的音乐创作主要以学堂乐歌时期的依曲填词和按词选取的创作方式来进行创作,宣传的主要思想是富国强民的思想。且之前的创作者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缺少懂得现代专业作曲技术。

1、创作形式:萧友梅的歌曲创作逐渐改变依曲填词和按词选取的形式,虽然还残留学堂乐歌的创作影响,但萧友梅已经开辟了自己作曲的新篇章,尽管他的作品多数在今天看来短小呆板,但少数仍保留独特艺术魅力。

2宣传思想:由于20世纪初的政治背景是中国国门刚刚被打开,改革成效并不乐观,终于到20年代,随着革命的发展,知识分子们开始真正的觉醒,五四运动取得人民的支持,萧友梅为代表的时代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中,含有鲜明的五四精神,开始有实质性的推动革命进程的效果。

萧友梅之后逐渐抛弃了学堂乐歌时期的按词选取和依曲填词的创作形式,由于时代的交替,宣传的思想也随时代变化,逐渐专业化,并逐渐注重民族化音乐的探索。

(二)音乐教育

共和国的建立为我国的普通学校教育新方向发展确立了稳定基础。在1912年的教育部公布的学制中,音乐课被正式列入课程。萧友梅也为普通音乐教育写的教材,也大大促进了新型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这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音乐教师和学生的失衡。

五四以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一环,也为了解决师资培养的需要,进萧友梅尾代表的中国第一代专业音乐教育家,从创编教材开始发展。

萧友梅带头创建的上海国立音乐院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专业音乐学校,友梅抵抗来自各界,和现实的压力,将上海国立音乐院逐步建立成,名副其实的最高音乐学府。

萧友梅创建的上海国立音乐院代表专业音乐教育的开端,培养了大批当时社会急需音乐人才,为以后的音乐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也对当时和现在有教育意义。

(三)总结

萧友梅的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结构,他借鉴西方,融合


民族传统的做法对当代也有很大启迪。尤其是在音乐教育方面,直到现在,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都保留效仿西方学制的特点,很注重西方的管理发展,同时也积极将民族传统音乐作为教育不可缺的部分,努力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12fa5ee87101f69e3195b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