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理论综述

2022-04-09 16:2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化理论综述》,欢迎阅读!
社会化,综述,理论

社会化理论概述

社会化的提法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实际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化研究才在美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不仅心理学界,社会学界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

霍兰德在《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的解释:一个婴儿是带着繁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社会化。

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

1.社会化的理论

理学大师们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化问题进行了阐述: 弗洛伊德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经典的“无意识”人格理论。“本我”是生物的我,包括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超我”即个体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自我”可称为意识我,它理智地试图在社会环境的需要与本我的自然驱动力之间求得平衡,是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的一个中间角色。弗洛伊德的学说理论强调了社会的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力量的作用。埃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将人的一生划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各个阶段问题的解决又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问题的解决。埃里克森认为,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无异于动物,行为决定于环境。依此解释,社会化过程就是应用于孩子身上的外在力量的作用,不需要任何内部结构的改变。华生医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而班杜拉认为,儿童学会的众多行为模式并不是按照单调乏味的加强惩罚的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习得的。“人的习得活动,多数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人物示范行为的观察、模仿而完成的”这种理论把模仿的概念引入到了社会化的理论研究之中,提出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是个人认知、环境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才能实现人的社会化,并不能简单地用激励和惩罚来进行解释。他们还指出,儿童所学到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角色行为,而不是像其它动物那样单一模仿的具体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则是主要从认知发展角度研究个体个性的形成。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作为该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皮亚杰对认知社会的过程作出的重要贡献,就是他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的,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经历特定的四个阶段,在每个新阶段,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标记着确定的智力操作类型。但因为人们很难重复他的研究过程并达到相同的结论,他被认为不系统或科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个体由一个最主要的动机所驱使,个体动机就是“自我实现”人在这一动机作用下,不断摒弃生物性,发展社会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不同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会自发地过渡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充分发挥和表现自己才能、能力和潜能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向高层次需要的发展,推动着人的社会化进程。 2.社会化理论的内容

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某一群体或社会的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使自己能够适应群体或社会,并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和习得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懂得道德规范、性别角色、政治观点等。个体社会的内容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及政治社会化的问题。


首先,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道德社会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道德认知的著名研究要首推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论,核心是儿童的社会化(包括道德发展)是与其认知水平的发展并行不悖的过程。

其次,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学习自己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过程。在社会中,不同的性别有着不同的角色规范,包括不同的装束,职业以及其它方面的文化特征。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社会预期,个体要适应社会就必须遵从自己所属的性别角色。两性除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在智力、行为和个性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弗洛伊德认为两性具有不同生理结构决定了不同的心理成熟过程。社会学习论者认为儿童是按照父母的要求和社会约定规范自己,逐渐行为了性别差异。认知发展理论则认为,儿童对符合自己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

最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通过政治社会化,个体就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将社会政治制度和规范内化到“自我”之中,并将这些制度和规范传递给下一代。当个人能对国家及其事务性活动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能按照这种政治意识参与政治生活,扮演相应的政治角色,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将其视为达到了政治社会化的标准。

3.社会化的途径

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形成,是个体所具有的遗传物质基础与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的共同结果。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先天的因素会产生一定的作用,但是后天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个体社会化的实现途径中,人的遗传物质基础提供了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

作为社会的个体,其社会化的过程必然需要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亦受制于与之交往的个人、群体和机构。这些群体这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因素被称之为社会化的主体,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等。

社会文化是无所不在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不同地点,都会使文化带上时代、民族、阶级和地区特点,因此,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早,也最重要的机构。个人从出生开始,就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中,学习到最基本的生活的知识,同他人进行交往的方法诸如此类。个人受家庭的影响极大。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最重要。父母的管教态度,人格特点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发展。

学校是社会正式的社会化机构,它传授给学生知识,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学校是儿童离开家庭,进入社会接触到的第一个正式组织。在学校中,儿童学习到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学会即使在自己不愿意的情况下也必须遵守社会共同的价值、态度与行为规范。老师和同辈群体对学生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化主体的作用是处于不断的变迁过程之中的,“家庭”作为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受到了包括学校在内的其他社会化主体的挑战,而随着现代、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大众传媒的主体化作用越来越得到凸现,尤其是网络化传播带来的冲击尤为重大。

4.总结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只有通过社会化,才能让生物人成为懂得规矩的社会人,成为社会的一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26356d9b6648d7c1c746f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