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红色寻访 报告文章2000字

2022-05-05 10:52: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红色寻访 报告文章2000字》,欢迎阅读!
寒暑假,寻访,社会实践,红色,报告

红色寻访-蔡锷故居

在颇具情调氛围的北风细雨中,我缓缓行走在冬日泥泞的田塍小径上,走向蔡锷先生故居的脚步很是坚定。

尽管这里只是城郊十几里外的普通山村,窄狭却成片的农田,小巧而随意的池塘,或远或近的简朴农舍,无拘无束的鸡鸣狗吠;也尽管先生故居是矮矮的土墙青瓦平房,屋后只有矮矮的长满修竹的丘岗,环屋也只茂盛着数株矮矮的树木,我却像攀登一座高山那样,仰止间觉得自己是如此地渺小,每向先生的心境走近一步,都要付出难以言状的努力。

我辈其实是从历史教科书中认识这位名声显赫的长者的,知道他是中国近代史中一位极其重要的著名的扳道工,在中国历史的列车驶出封建王朝的终点站,而将要倒退或走向岔道的时候,他力挽狂澜,处险不惊,气贯虹兮力拔山兮,将列车引向了通向共和的光明之路。锷,刀剑之刃。他是挑破中国近代史黑夜的剑光,使祖国迎来黎明,迎来破晓的红日。我们都能背诵出这样的句子:蔡锷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杰出的爱国志士。于我的记忆中,还非常感谢那部名叫《知音》的电影,它让许多后来人还知道蔡锷将军那为民主革命而聪明机智的故事,以及胸怀大局而风流倜傥的飘逸形象。这些当然只是骨架似的营构,所以今天直面先生的故居,足以使我感到胸中将要接纳一种强力的撞击。

这是一栋极为普通的农家住宅,中为堂屋,两边正房,右正房外再加一厨房。山土垒的墙,山土烧的瓦,粗木板镶的门,粗木棍竖的窗,宽宽的阶基走廊并无阔人家显摆的雕龙附凤的伞柱,窄窄的后檐让冬雪春雨滴落出一长溜水窝,高高的门坎为的是防止夏季山区多见的蛇鼠闯入,而小小的地坪正说明主人家当年并不宽裕,无须晒谷囤仓、跑马走车。

一代伟人就诞生在这里。

静立在地坪中,我似乎听到了18821218日上午十时的时候,从屋内传出的新生儿嘹亮的哭声。那时有冬日少有的阳光,却无冬日多见的北风,静幽平和的山村把哭声传播得很远,回音经久不散,到今天还缭绕着后人的耳鼓。

站在木箱前,蔡锷那不平凡的少年、青年生活如此鲜活的在我眼前闪现。六岁进私塾念书,他十七岁时到上海考入南洋公学,又应梁启超之召,赴日本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学习日语,研究政治、哲学,十八岁时他回国,在武汉参加唐才常的"自立军",策动反清武装起义,事败后重返日本,转入陆军成城学校。他二十一岁时考入东京士官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在1904年的时候,二十二岁的蔡锷竟然奋笔五万言,请家乡湖南的巡抚行新政。回国后,他坚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信念,加入章土钊所领导的华兴会的外围组织--爱国协会,后又加入同盟会,创立武德会。他在将近十年的日子里,先后奔波于江西、湖南、广西、河南、云南等地,从事军教,为建立民国培养了大批的军事骨干人才。在他二十九岁的时候,武昌起义爆发。他马上在云南发动起义,成立了军政府,被举为都督,使云南成为当时中国乃世界的民主革命的亮点。

我可以确定木箱里绝对没有任何物件,更莫说那顶必须配置的官帽了。封建王朝的玩法的确老套,连官帽也设计成斗笠似的,还加一个难看的尾巴。他们穿着宽袖长袍,不伦不类且碍手碍脚。后来的革命把剪长辫子作为大事来抓,是很有时代意义的。眼前的木箱造型滑稽可笑,蔡锷当然嗤之以鼻。岂只是这斗笠大的权力,他要把扣在亿万同胞头上的那顶沉重的帽子彻底摘除哩!


于是蔡锷不屈不挠地与重辟帝制的袁世凯进行斗争。这口在当时很时尚的大皮箱,跟随他走南闯北,战火烧过,硝烟熏过,装载的是他而立之年的烈烈人生。

蔡锷英年早逝,可有谁敢说他远离了我们呢?他忧民为民的精神不死,他爱国主义的精神不死。在我的眼中,孙中山先生为他而亲笔书写的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就装在皮箱里,杨度、谭人凤等许多名人志士为他写的挽联都装在皮箱里,他自己的文采飞扬、思想深刻的文集《蔡松坡先生遗集》《蔡锷集》也装在皮箱里。这皮箱是万里长城上的一块砖,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块基石,是中华民族灵魂的结晶、精神的永存啊!从蔡锷童年的住房过堂屋,走到蔡锷父母的住房和厨房,恰似穿越时空隧道,在蔡锷精神之亮光的映照下,去探索那光泽之源和力量之本。我特别被那辆纺车和那座臼台所感动。纺车置在蔡锷母亲的床前,老得绳子和木架都已发朽,轴眼已干裂得不再润滑闪光,我们已经不敢也不忍心去摇动那苍老的轮轴。据蔡锷的堂侄儿蔡清洲和其他世居在这里的蔡锷的晚辈们介绍,这是蔡老夫人王氏的用物。那石臼也是蔡锷家的原物。时光能腐蚀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却难以改变石头的坚强。我大胆地踩动几下舂杆,让舂头去撞击石臼,传出闷闷声音也似春雷的呼唤。

无须研究族谱中那剔除了枝叶的简介,我们从眼前的用物和房屋上就知道这是湘西南宝庆地域的贫寒农家。历史上宝庆人被称之为"宝古佬"其勇敢倔强和吃苦耐劳的山民性格如同生命基因,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在蔡锷故居旁边的蔡锷生平事迹图片陈列馆里,我看到了许许多多的有关蔡锷生活的照片。有英姿飒爽地握长剑、着戎装的,也有威武雄壮地率大队人马出师征战的;有和战友们昂首挺胸的集体照,也有与妻儿温馨团聚的全家福;有他弥留在人间时而留下的刚毅的最后一瞬,也有全国各地亿万民众哀悼他的浩大场面……

我印象最深的则是那张照片。这拍摄的是一张革命烈士的证书,上面清晰地写着蔡锷被誉称为革命烈士,颁发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者是毛泽东主席,时间是一九五一年。在这张照片面前,我像在看一部恢宏大气的中国近代革命史的电影,蔡锷辉煌的三十四年人生在画面上闪现出来,那挑破历史黑夜的剑光闪现出最为亮丽的一点。这是蔡锷的最高荣誉!

激动之中,我站到蔡锷故居堂前的阶基上。恰有雷声从云层中响起,仿佛是伟人们在不停地复述着评价蔡锷的颂词。我的目光投向天边,一颗心神驰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在仔细的追寻蔡锷那高挑伟岸的身影,追寻他从这里降生而成长,而走向山外大世界,干出惊天动地伟业的英雄境界。

雷声仍在擂鼓,我精神陡涨,气劲倍增。我向蔡锷先生的照片崇敬的鞠一躬,然后大步朝响雷的方向走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d50c396f1aff00bfd51ea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