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教案范例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教案

2022-11-04 02:00: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教案范例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教案》,欢迎阅读!
教案,鱼我所欲也,资格证,下册,真题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

课题 《鱼我所欲也》

版本 部编版九年级下



课时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学习作品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读重点语句,理解“生、义、利”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确对待选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舍生取义”的道理。

难点:把握人生,慎重对待选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引导语: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曾专访过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她选取了职业生涯中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会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

教师总结: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我所欲也》来寻找答案吧。【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文言字词。

预设:“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得”,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多媒体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谈谈对其理解,检查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 明确: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指的就是义,为了义,他不会苟且偷生。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那样做可以生存下去,那样做可以躲避灾祸,但是,有人却不那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把义看得至高无上。

③“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他把“不义”看得比死都严重,为了不做不义的事情,灾祸来临也不躲避。

教师总结:这些句子都是在强调舍生取义的重要意义。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舍生取义也是本文的论点。【板书:舍生取义】

(三)深入研读

1.研读文章,理解舍生取义。

1)思考:“舍生取义”的“生”是指什么?

1



课程类型 阅读课

文本类型 文言类


明确:“生”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物质财富的生存,例如“一箪食”“一豆羹”这是食物层面的生存;“万钟”是经济层面的生存;“宫室之美”是住宅层面的生存;“妻妾之奉”是享乐层面的生存。

除此之外,“生”还表现为精神层面的生活,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即所认识的贫苦人感激我。这也是一种生活,属于精神虚荣,我帮助了比我差的、比我穷的人,别人感激我,敬仰我,我内心感到愉悦、满足、舒适。【板书:物质 精神】

2)“生”与“义”发生冲突,应该如何抉择?

明确:无论是物质财富的生存还是精神层面的生活,在孟子看来都不能违背“道义”。当这些和道义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具体的意思是不能为了吃的、穿的、用的、住的、玩的而做出违背道义廉耻的事情;不能为了内心的虚荣而做出有损尊严而羞恶的事情。

2.文中两次提到“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此之谓失其本心。”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小组交流。

明确:

一组:“是心”指的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代表仁、义、礼、智。“本心”和“是心”一样,都是指舍生取义之心。

二组: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所以在面对利益和道义的冲突时,要保持“善”的本性,维持道义,不能被利益所诱惑,才能做到不失本心。【板书:善心 道义】

3.请同学们分别列举“见利忘义”和“舍生取义”的例子。 预设:

见利忘义——《红岩》里面的甫志高,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当了一名可耻的叛徒,为了自己的活命,不惜出卖了同志。

舍生取义——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谭嗣同东渡日本避难,他拒绝了,为了唤醒民众支持变法维新,他慷慨就义。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①比喻论证,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舍生取义”。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欲生恶死,就会不顾礼义得道理,说明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举了“乞人不受”的例子,正面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接着又列举了“万钟受之”的例子,从反面论证了舍义取利是丧失了本心。

④正反对比论证,通过两个例子把两类人的不同态度作对比,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还通过“乡为身死而不受”和“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ec6d0b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