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书评

2022-04-11 11:31: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书评》,欢迎阅读!
史铁生,轻轻地,书评

【书评/随笔《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者:史铁生



生命从来不会辜负



/风清

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是一部对生命进行追问的自传式作品,它多方面地想说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一曲真实到痛的用生命写就的心灵赞歌。

生命从来不会辜负。 作品里,第一部分是三篇小说,《命若琴弦》《死国幻记》《算命》用虚构的叙事手法,对生命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特别是第一篇《命若琴弦》,其荡气回肠,为整部作品铺足了基调,也总领了整部作品,窥一斑可见全貌。其后两篇散文《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分别截取了人生中的两段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对生命深刻剖析,并上升到了精神哲学领域思考。随后的几篇随笔,随即转入到了对生命的更加理性的思考,基督、神、佛,存在与虚无,物质与世界,我与,深入浅出,像作者的自言自语,其实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生生不息的真诚的追问。这种认真、虔诚的人生态度,让我肃然起敬。最后的两首诗歌,应该是对整部作品的总结,更是作者整个生命态度的总结,精神面貌的总结,情感的总结,心灵的总结,读来感人心魄,潸然泪下。

从小说,到散文,到随笔,到诗歌,在这种看似不经意的编排中,却包含着作者的良苦用心。这种编排,也是生命本身的自然律动。从小说式的青年时代的烂漫幻想,到中年时代的实实在在的又弥漫着诗意的散文般生活的磨砺与沧桑;到知天命的年龄,才懂得人生的酸甜苦辣咸,原来都在冥冥中受到一种认识与规律的驱使,欲辩不明,待言自清。苦苦追索,苦苦追问,却突然在某个不经意的年龄不经意的时刻,发现,原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生命,原来不过就是如此,尽管它悲壮,萧索,虽然也曾灿烂、浪漫,却从来不曾辜负。



命若琴弦。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就够好,不在乎结果是什么。目的本来没有,因为有了希望,心灵才有火花,生命才能延续。老瞎子不明白,小瞎子也不明白,作为一个瞎子,目的地该在哪里。一辈子不能娶妻生子,因为这样天生的残疾,很难让他们能有正常的生活。眼睛不亮,但心要亮。老瞎子正是抱着要弾断一千根琴弦,拿到治好眼睛的药方的强烈信念,使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奔赴去弾琴的路上,并给了小瞎子以生的希望。小瞎子并不明白,他只知道,他也有他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去爱那个自己爱的人,并一生幸福生活。可命运并不因此垂怜于他,他爱的那个女孩还是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他也认为,他所有的生的希望都失去了。不幸的不仅仅是他!老瞎子一生的信念,最后也被无情的事实摧毁。他师傅临终前说的话是假的,因为弾断了一千跟琴弦之后,拿到的那张师傅所说的能治好眼睛的药方,他寄托了所有生的希望的药方,既然是张白纸。那一刻,两个瞎子,所有的生的希望全部破灭。但看到小瞎子的痛不欲生,也使得老瞎子终于明白,人活着,不是要最终得到什么,因为生命本身就没有目的,即使有,也只是虚设的,但又非得有不行,不然,拉不紧,就弾不响。只有拉紧了琴弦,生命才不会被辜负,而且,生命从来不曾辜负,只有拉紧了琴弦,才能收获过程中的精彩。

生命到头来不过是场虚空,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生命,有些无奈中的悲凉。悠悠天地,我看不见自己,看不见你,但是,我也不能放弃生的权利。生命真正的动力,不是目标,而是心弦。扣紧心弦,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欢笑,沧桑,俯仰,


然后珍惜走过的路,就是生命的最大财富。

然而死也不可怕。在《死国幻记》里,作者想象自己去“死国里走了一遭。在死亡的国度,有如在黑暗中浮游,任意东西,没有一丁点儿光亮,没有阻力,没有颠簸,身轻如流如空,只剩下思想。的确,哪怕在生的国度里理解,也极妥当。在生的世界里,当世界全部静止下来的时候,就能看见自己的思想在自由的游动,在黑暗的隧道里,自己就像一脉呼吸一样,只在自己思想的世界里挥洒、挥洒。黑暗并不阻挡什么,就像墙壁挡不住思想。可是,作者在死亡的国度里,思想的浮游,使得他感觉到一点梦都没有,一点感觉也没有,醒来他觉得好像并不曾睡,可是并不曾睡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醒来的。这有点像生与死的逻辑。与死,存在与虚无,睡与醒,都是思想存在的表现。我思想,故我是蝴蝶,生命从来不曾辜负。

总之,生命,有时,就像算命,是说一不二的。有时像一盘散沙,有时像一盘永远无输赢的棋,有时是一个个虚无缥缈的梦,有时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行程,但是,生命,从来不会辜负。



在《我与地坛》里作者觉得地坛有点宿命的味道。 因为他觉得这个地坛就是为了等他,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这种万物与我皆有对话的心灵境界,也实在让人称赞。在与地坛接触的点点滴滴中,作者想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那如何活就特别重要了,向死而生!15年来,作者都在地坛这里默坐,呆想,理思绪,窥心魂。15年中,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他看着园里的落日,古柏,草木,想到这自然气息,何尝不是生命的气息;生命气息,又何尝不是自然的气息呢?心清空,便能装进自然,装进世界。嗅觉中能透有逝去时光的记忆,视觉中透有精气神的灵动,时间也能把天地喊得苍凉,坎坷的路也可以填满落日的余晖。所有的记忆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与意蕴,所以作者说,活的问题,不是在某一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

母亲,是作者心中永远的痛。他在书里写到: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当作者真正在文学写作的道路上,撬开一个口子的时候,才突然明白,母亲,一直站在她身上,给他默默地支持与鼓励。当她不在时,才知道自己错得有多深,于是他想,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在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切之心,后悔之意,于笔端缓缓流淌。作者写作的动机、寻路的艰辛,都与母亲仅仅捆绑在一起,使我莫名感动。文字到底是种什么魔力?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所有陌生。它静静落在彼端,卧在纸上,却也深深扎进我的心里。这到底是种什么魔力?对,是心灵,是生命本身的共鸣,是一种真正的对话。史铁生深入自己的心灵,挖掘出躲在生活深处的机密,在我们的面前娓娓道来,一种反思,一种理性,拌进生活的艰辛沧桑的佐料,烹饪出一道道感人至深的美味佳肴。

作者年年月月都要到园子里去,年年月月都要想,母亲盼望他找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每个人活着,或者都需要一种引导,需要一种支撑,或者,也需要一种证明,自我的证明,哪怕是给亲人的证明,也是情有可原的。人,能认清自己,并按自己的意志作活,或许,也未尝不是一条道路。

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多年身体残疾、生活极度孤独困难的情况下,还能抛开许多杂念,自身安顿在自然之中,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对生命的关怀,让我温暖备至。他说,


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应对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年年岁岁,就是一个四季的轮回,又何尝不是一天的轮回呢?昨天结束了,还有今天;今天结束了,还有明天。岁岁年年如此,人生,就是这般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但从来不会辜负。如果生命是一场音乐会,那小号、定音鼓、大提琴、圆号和长笛,自然各自婉转,各有千秋;如果生命是一个动物世界,那鸽子、蝉、啄木鸟,自然各自玲珑;如果生命是一场自然的风花雪夜,那杨花也好,石凳也罢,都是心湖的一个个不经意的涟漪,吹皱一湖吹水;如果生命是一场心绪的战争,那失恋也好,发霉也罢,也只不过是上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节奏;如果生命是一项艺术,那画也好,诗也罢,也只不过是短暂的美丽。作者超然物外又虚空的心境,让我不由得肃然起敬。我又何尝想过如此的种种呢?是的,心情,角度,涵养,思绪,境界,观察等等,也都只是四季的部分存在,在意识之中,更在意识之外。它不只是空洞的存在,更因为有“我的眼睛和爱,它便拥有了无穷无尽的想象与浪漫。因为这园子,作者充满了感恩,我又何尝不是呢?

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得明白呢?园子里也来过很多人,也走了很多人,各人奔赴着各自的命运。作者说着别人的事,就像说着自己的心事一般,又像跟一位深交的老朋友谈话一般。这样的文字是最有影响力的,因为读者能跟着这些文字,仿佛淌过了一条条心灵的河流。“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所以,当我感觉到差劲儿时,我也应该感到骄傲,因为我为这个世界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面对缺憾,只有接受,然后努力。残缺创造了幸福,万事万物相克相生,用辩证思维看待生命,生命就会多一层色彩,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热闹,多一份浪漫。

真的,生命从来不会辜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6f4fd58b4daa58da1114a4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