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取向

2023-01-28 06:20: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文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取向》,欢迎阅读!
取向,构建,和谐,价值,社会



文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取向

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发挥改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品格,帮助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从而增进社会和谐。20世纪50代钱谷融教授提出的文学是人学的学术命题,与现今我国提出的构建以人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不谋而合。本文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影视文学并形成产业,生产传播经典文学作品塑造国民积极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体现文学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步摆脱文学边缘化的现状。



关键词:文学 审美价值 经济价值 影视文学 经典文学作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之一,胡锦涛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应该袖手旁观,应当发挥改善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品格,帮助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从而增进社会的和谐程度的重要作用。



文学是人学的学术命题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

上世纪50年代钱谷融教授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学术命题,在逆境中历经磨难,新时期以来,此命题从作为一个颇富政治色彩的文学观念被重新提出,到文学‘人学’内涵的反封建主义的强调,再到文学的人类本体论哲理内涵的提示,充分显示了其不断扩大的理论空间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文学之所以是人学,是因为它把以人为中心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整体作为关照对象精心勾勒的是一幅丰富多彩又浑然一体的综合的社会人生图画它的描写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命运、人的个性、人的感情、人的灵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文学作为反映人的艺术它反映的正是人的各种情感需求、生存状态和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心理满足,钱谷融教授强调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的灵魂:人道主义精神,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尊重人同情人把人当作人、以人为本宗旨的彰显。








文学的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文学属于意识形态,它同哲学历史一样具有人类所需要的价值。首先在精神领域中,具有审美价值、伦理价值、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等,其次在现实领域中,具有使用价值或经济价值。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学的主要价值取向表现为满足最广大公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提高公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公民的精神生活。



文学为公民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满足广大公民的审美需要而实现的,即通过艺术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去影响人们的情感和心灵,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有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的群众,——任何其他生产也是一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并且为对象生产主体



在商品经济的今天,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的商品性质,决定了它同其他物质和精神产品一样,在市场上可以有偿交流,为作者、出版者、发行者和传播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即实现了文学的经济价值。现今,各式各样的文学形式,从装帧精美的经典文学名著、现代流行歌曲中各种风格的歌词,到五花八门的纪实文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搞笑小说、科幻神魔小说、影视文学广告文学等,文学产品的商品属性日益显现出来。如果说古典文学曾经努力拒绝商品化的话,那么,现代文学则越来越商品化。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经济价值应该从属于审美价值,文学产品的生产者、传播者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打造、发布思想内容健康的、艺术性强的一流作品,输送到社会中去。如果只为了营利而一味迎合大众的不健康心理和口味,是不可取的。



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塑造公民积极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学的审美价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情感基础,在文学的价值中居于首要位置,这是由于其谴兴愉乐的基本功能决定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学主要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自然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这是一个雅与俗双向运动的发展过程。文学品是适应人们的精神需要而创作出来的。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也有不同层次。高雅文学阳春白雪经过千百年的风雪洗礼,能够反映不同时代社会




活中为人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够体现高尚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尤其本国文学 。通俗文学下里巴人,由于平凡通俗,深受无文化或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公民的喜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俗文学往往趋新追奇,具有一定的广泛性、较强的商品性和娱乐性,有的不免掺杂一些低级、庸俗、色情等不健康的成分,这类文学是生产传播时应该规范的对象。



文学人的存在与命运心理状态精神追求三个方面来表现人。大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时,可以表现人对高尚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如屈原、李白等作家的作品。表现人对人类苦难以同情的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曹禺等作家的作品。捕捉时代的重大主题,写出人类面临的困境和命运(生态破坏、资源匮乏、人口爆炸,是当今时代有目共睹的人类生存的三大危机)如中国张扬的《消息不宜披露》、蒋子龙的《水中的黄昏》对工业文明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梁山伯与祝英台》《阿诗玛》等文学作品,以独特的民族性反映了人类的共同性——人情美、人性美,因而,获得全人类的喜爱。



优美的写景记游诗文,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从而富有审美化的人生意味。中华民族传统宇宙观的基础是‘天人合一’,认为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这个有机整体中的一部分,应该顺应自然运行的规律。中国古代诗歌以绘景染情为机杼,鲜明地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挚爱与亲和。然而,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伴随着生产能力的急剧增长,争夺资源、征伐自然、主宰一切的人类中心主义自大狂也开始横行,并已把人类自己推向了大自然的对立面,把人类社会推向环境恶化、思想机械、人性扭曲、心态失衡的当代困境。人类应该对此进行深刻的反省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与人类自己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有些学者强调,美是个体自由在与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中的实现这个意义上说,写景记游诗文的精神指向,是人生的理想境界。陶渊明、苏东坡的审美化人生哲学,适意自然、追求自由、享受美感愉悦,对现今愈演愈烈的狭隘功利观念来说,显然有着不可或缺的裨补和调节作用。



从本质上讲,文学就是文化,它涵盖了人类生存发展的一切理性认识,只是它所采用的是一个理想化情绪化的艺术手段。人是社会中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必须以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不等于‘同’同者,一也;和者,谐也。有不同而求和谐,达和谐而存不同,这是社会常规,人生常道。”“讲求和谐是谋取发展,只求同一则注定衰亡,这已为几千年的历史所反复证明。现今重申‘和而不同’,就是要超越‘非此即彼’‘有我无你’之类的狭隘偏执,甚或专制,在多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滋长的前提下,求得人类社会的协同发展和持续繁荣。今天,人们通过阅读欣赏《君子和而不同》《论语》《秋水》《庄子》《谏太宗十思疏》(魏微)等文,可以获得宽阔的胸襟、容人的雅量,在承认差异中求得和谐相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7213eaf26fff705cc170a8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