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

2022-11-16 17:17: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寄李儋元锡》,欢迎阅读!
李儋元

寄李儋元锡

《寄李儋元锡》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古诗全文如下: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容易自料,春愁黯黯独放宽心。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去二者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前言】

《递李儋元锡》就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叙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头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发对茫茫世事的感慨。接着直抒情怀,写下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充分反映内心的矛盾。“邑存有逃亡愧俸钱”,不仅就是仁人自叹没能勤勉,也表露进退两难的迷茫。结尾道出寄诗的本意,就是极须要友情的嘉勉,渴求和友人共叙。全诗始于分别,终于相约,彰显了朋友间的大度友谊,感情柔和动人,同时章法严格,押韵工整,用语抑扬顿挫,乃为七律名篇。 【注释】

⑴李儋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县时旧友。

⑵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黯黯:低沉暗淡。一作“忽忽”。 ⑶思田里:怀念田园乡里,即为想起归隐。

⑷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愧俸钱:感到惭愧的是自己食国家的俸禄,而没有把百姓安定下来。 ⑸问讯:探视。 【翻译】

回忆起去年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时节与君相见而又分别。过了一年,又至花掉上开时节。世事茫茫,难以预料。春愁并使我心神黯淡,夜晚难以入眠。因身体多病而怀念田园乡里。城邑中存有百姓流离失所,真是对不起官吏的俸禄。听闻你们说实话探视我,我常在西楼期盼,已经存有好几个月了。 【鉴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缅怀时事,思念友人的情怀。结尾旨在表明花落花开,别去不觉又就是一年。中间四句触景生情,写下一年去的体会。世事黯淡难料,因而愁绪满怀;从自身来说,既多病而已而,又为没能够搞好父母官而自愧。最后两句则表示渴求和友人共叙。全诗章法严格,押韵工整,用语抑扬顿挫,为七律中名篇。

这首七律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公元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当时任殿中侍御史,在长安与韦应物分别后,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诗中叙述了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

在韦应物前往滁州供职的一年里,他亲身碰触至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失调、军阀猖狂、国家衰微、民生凋敝,存有了更具体内容的重新认识,浅为感叹,轻微担忧。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出现了朱��起义,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至第二年五月才攻占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遣人北上打探消息。至写下此诗时,探者还没回去滁州,可以记起诗人的心情就是急切担忧的。这就是此诗的政背景。

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颈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

这首诗的艺术整体表现和语言技巧,并并无注重的特点。有人说道它前四句情景交融,十分发推美。这种评论并不二要。因为首联及即景生情,恰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比衬,景美而情唐儿;颔联以情叹景,也就是伤心人看看**,茫然黯然,情伤而景无光;都不堪称情景交融。其实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传颂,主要是因为诗人真诚地公布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制度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迷茫,真实地归纳出来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 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尤其是“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黄彻更是激动地说:“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彼有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诗乎!”(《巩溪诗话》)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但也反映出这诗的中间两联,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72fa6297b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