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重阳节的习俗

2022-09-30 20:16: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闽南重阳节的习俗》,欢迎阅读!
闽南,重阳节,习俗

闽南重阳节的习俗

闽南重阳节的习俗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的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在诗中就有咏重阳之句,到了唐朝才把重阳节正式定为节日。

“菊酒茱萸典不传,重阳只乐眼前天,番薯芋柿力子果,吃罢芝山看纸鸢。民间有俗语说道闽南的重阳节俗,可见闽南人在重阳对插茱萸、喝菊花酒似乎不太在意,倒是要一些当季的蔬果,登高和放纸鸢。

如今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敬老日,下面就来了解一下重阳节闽南过节习俗。 登高放风筝

登高又有“高升”的意思,而九月秋高气爽,是登高的最好时节。所以旧时,人们都选择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望远,博一个好兆头。

“人们在登高赏菊的同时也想到了祖先的坟茔,因此我们那也有不少人在重阳这天祭祖、扫墓。”据家住八七路的漳州老人谢树德介绍,现在闽南民间在这一天还保留以麻糍祭祖并分赠亲友,以番薯、芋、花生果、红柿、柚子、甘蔗、重阳糕祀神,佩茱萸辟邪的风俗。除此之外,闽南九月东北季风起,俗称“九月展秋风”,前往南洋的帆船便纷纷扬帆启航。“这一去至快也得第二年春夏之间再见面,至于随船去南洋的番客、华侨更不知何年何月得归。”谢树德说,于是亲人们便会在商船出发之际,登高望远,目送商船远去,以寄悲离之情,于是重阳这天登高也成了闽南地区盼望亲人归来的一种寄托。

然而最令人称奇的是,闽南重阳节这天要放风筝,记者带着疑问向熟知老人们求教。“以前年轻的时候重阳节这天大家会登高郊游,还有人放风筝。”下宅村老人蔡清对告诉记者,重阳节登高放风筝的说法确有这么一回事,要追溯到四五十年前,那时候一般是大人带着孩子爬山放风筝。据《漳州府志》记载:“九月登高,童子作纸鸢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叉’。”有些地方还有放风筝以免去不幸和躲避灾殃之传说。就是在放风筝时故意将线弄断,任其飘落遥远的他处。据说这样可以让灾祸远离自己。《厦门志》中也有记载“重阳,登高放风筝”一说。

佳肴补重阳

闽南人还习惯在重阳日进补,称为“补重阳”,俗以为重阳日无论吃什么食

1




物都能达到进补的效果。民间多以家禽肉炖当归、川芎、党参等中药吃,也吃其他食物进补,坊间流传的说法大致如下:吃猪脚补脚,吃猪肝补肝,吃柚子补脑,吃面条补肠,吃香蕉补腰,吃甘蔗补四肢,吃红柿补心血,吃花生补手指,吃番薯、芋头补筋骨等等。所以有钱人吃肉补,没钱的人吃番薯、芋头同样进补。 家住林边社区的林女士告诉记者,家住乡下的婆婆就打电话嘱咐她要备好鸡鸭“补重阳”,“我觉得是因为以前没那么容易吃到鸡鸭,所以人们习惯在重阳节这天进补。”林女士说,婆婆还告诉她不管是鸡鸭鱼肉还是其他食物,重阳节那天大都喜欢用“十全大补”药剂炖煮,以致大小中药铺临到重阳节就忙得不亦乐乎,但现在就不那么隆重了。

此外,在闽南的一些地区还有一个独特有趣的节俗,叫做“吃鸡进成年”。尽管时下吃鸡成为人们的家常便菜,但是这一古老的遗风依然强盛不衰。每年重阳节这天,凡是年届15岁的少男少女,人人都要进食一只用雄鸡炖熬“十全大补”药剂或田七(中药),也有的加入人参、高丽参等名贵滋补健身方剂,炖熬成一碗美味可口的“鸡液”。即使是贫困人家,做父母的无论如何也要设法购买一只鸡,让有资格吃鸡的子女在这天进补。进食时,还要坐在大门槛上,别人不得分享,这似乎是进食者的一种“专利”,吃后意味着跨出家门,走向社会。 虎岫会诗友

大多数市民都知道位于宝盖山上的虎岫寺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千年古寺,却鲜有人了解,旧时在重阳节这一天虎岫寺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拜孔庙会,来者大多是本地的文人,其中不乏施雪崖、李拔修、施志为这样的社会贤达,虎岫寺西侧山崖上的石刻正是这些历代名家留下的墨宝。

“在闽南,重阳节有登山远眺,外出郊游,吃重阳糕的习俗。由于登高具有高升的寓意,昔时,石狮的文人墨客会在这天备办祭品祭祀孔子和魁星等,以祈求来日能高升。”虎岫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重阳糕也是祭品之一,尤其是来年要进京科举的秀才,更会备好重阳糕,虔诚叩拜。吃重阳糕的习俗相传在唐代武则天就开始了。她在重阳节这天命宫女采集百花和米捣碎制成花糕,赏赐大臣,以后就在民间普遍流传开来。制作的手艺多种多样,有做成九层,似小塔,上面做两只小羊,意重阳;有的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旗代替茱萸,并点上蜡烛,寓意登高。糕与高谐音,寓有百事高之义。

2




据文献记载,石狮和一些泉州周边地区的文人们在重阳节这天聚集在虎岫寺里,一起祭拜文昌帝君和孔子,登山眺海,观翠品茗,即兴作诗。到了中午,寺内特设素宴招待,而文人们则将诗文书画留赠寺院,以作答谢或留念,虎岫寺则将这些名家的墨宝镌刻在寺院周围的岩石上,供世人观赏,这一特别的过节方式至今被传为美谈。

闽南的重阳节习俗2016-09-2615:35|#2

九月初九是两九相重,故称“重九”,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故又称“重阳节”。

闽南的重阳节俗:“菊酒茱萸典不传,重阳只乐眼前天,番薯芋柿力子果,吃罢芝山看纸鸢。”

九月秋高气爽,是登高的时节,登高赏菊人们也想到祖先的坟茔,因此重阳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现在闽南民间在这一天还保留以麻糍祭祖并分赠亲友,以番薯、芋、花生果、红柿、柚子、甘蔗、重阳糕祀神,佩茱萸辟邪的风俗。 闽南居民习惯在重阳日进补,称为“补重阳”。民间多以家禽肉炖当归、芎、党参等中药吃。也吃其他食物进补,俗以为重阳日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能达到进补的效果,形似哪种器官的食物即可补养哪一器官,如吃柚子补脑,吃面条补肠,吃香蕉补腰,吃甘蔗补四肢,吃红柿补心血,吃花生补手指,吃番薯、芋头补筋骨等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闽南重阳节的习俗】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7c30fdd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9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