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与表现手段

2022-06-06 01:54:3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与表现手段》,欢迎阅读!
表现手段,人物画,中国,造型,基础

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基础与表现手段

作者:王岚岚

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4



TEXT / 王岚岚

任何一个民族有其独特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文化背景,而其造型艺术,都有自己的造型基础和独特的表现规律,以至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民族特点。当然中国画也不例外。中国画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于其独创性与独立性。这些在我们辉煌的传统文化中完全可以得以证明。

一、造型基础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整个社会之中,这就注定了我们不能独自生活于社会之外,必须活在现实中,生活周围的一切形体,如人、自然景色等都有其自身的形象,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如果不先锻炼写实方法,是不可能具有时代精神的;如仅有这种精神,而不遵循传统造型规律为基础,则很难体现艺术的民族风格;或者单单停留在传统造型基础表面的技法和规律上,同样,也是不可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精神面貌,进而达到造型艺术的目的。因此我们对继承传统,要有认真的态度,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在实践中创造经验和条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陈出新。

我们接受的是西画素描造型基础的训练,这种用客观的科学去分析、认识物象,达到“神形兼备”的艺术真实的方法,与中国画是不矛盾的。造型艺术,虽是不同工具、不同技法的应用,但都是造型手段,是为创作服务的。这种不同表现手段不能说绝对不可以沟通,也不能说一个民族的艺术只能遵循一种艺术的手段,只有善于吸收,才能将自己传统艺术进一步开拓与创新。我们的造型,决定于对物象的认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意义也正是如此。但在达到这种表现艺术真实的规律时,不能不看到和重视本民族社会发展的思想感情,以及所反映艺术上的特征和它独到的成就。

二、中国传统人物画造型基础理论体系

我们有一套自己的造型基础,其完整性绝不亚于西方素描体系。早在1500 年前,东晋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对人物造型指出“以形写神”的论点。到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其在当时虽指人物画而言,但由于它论点本身的科学性,成为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法则,因而对山水、花鸟画也同样适用,形成中国整个造型艺术必须遵循的传统,成为衡量民族绘画艺术的标准。

“六法论”中首推“气韵生动”,中国画很看重这点。《淮南子》所说的“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止焉。”就是这个意思。外形把握,可以靠学习、苦练来获得,但对气韵的捕捉,则需我们用心灵感受。要想达到生动,就要看感悟力强不强了。实际上,这就是画家形象思维的过程,获得艺术形象创造技巧的结果,用评论家的语言来说就是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画没有了气韵,就如同人没有了灵魂,人言“江山如画”,不是江山是画,画出来的江山应比自然的江山更美,更有想象的空间。这是一种高于自然的提炼。

下笔到位,用笔方法的精妙是中国画超然的第二点——“骨法用笔”。它指出我们塑造形象,必先了解,弄懂形象构造,正如素描中运用解剖知识去了解具体形象的骨骼、筋骨、位置等,只有这样彻底分清不同形象和具体结构之后,才能“用笔”从形体本质结构去把握、概括、提炼出整个形骸,即“骨气”。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达到“应物象形”,这里的象是对


象精神本质上的“象”,不是照片上的自然主义的“像”。只有先懂“骨法”,才能认清不同形象的本质所在。

“随类赋彩”,是由于形神本身的需要,用墨、彩强调出作者的感受。用墨不同于西画中的用光源投射到物体上,形成浓淡虚实不同湿度的黑白界面,呈现物象的整个体积感。中国传统色彩与西洋颜色也有着不同,单从颜色的丰富性和表现性来说,中国传统颜色是不能和西洋色彩相比的,它不是西画那般色彩斑斓。但是,中国的色彩有它本身的趣味性,它的重点不在模仿,而在玩味。中国人对颜色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诠释,中国画体系中从没出现过色彩大师的说法,传统赋彩是一种对物象理解的心理需求。至于“经营位置”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构图。如何突出创作主题,如何表达思路和意图是落笔前的先决条件。这些问题都要煞费苦心的经营画面位置来解决。与西画最不同的点在于中国画讲求空,讲究画面的留白,用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给观者以无限的遐想。

三、中国画人物画反映现实生活的可行性

(一)明清人物画状况

自明清以来,中国人物画逐渐脱离生活,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也渐行渐远,多数画家多不以现实形象为依据,以至写实能力渐而衰退,反不及山水、花鸟画具有创造性的发展。离现实太远,离大众就远了,也就没人观赏。白石老人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画脱离了生活,自然“不入时人眼”。现代画家在反映特殊年代下的社会面貌时,他们感到力不从心,缺乏坚实的写实功夫。

(二)现代人物画状况

老一辈艺术家,在前人“离开个人就不敢着一笔”的情况下,在民族绘画传统的基础上,大胆的吸取外来的艺术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坚持师法造化的写实传统,突破了单从笔墨趣味出发的文人画作风,为中国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他们有能力将吃进肚里的外国艺术技巧消化、吸收并转化为本民族的东西。我们从一开始学画,画的就是素描、水粉,难免造成先入为主,审美意趣难免会努力的向西画的标准上靠,对传统的无知,消化系统的不健全,造成吞进鹅卵石无法吸收的局面。实际上中国绘画有其高度的写实能力和独特的表现手段,只在于我们是否遵循传统的造型规律在写生、创作中认真去运用。

(三)继承传统的造型规律和现代写实能力的可行性

当代画家们从生活出发,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就足以证明在国画中,用传统的造型规律来反映现实生活是可行的,是可以有机结合起来的,国画是可以反映现实生活的。造型艺术是不同工具和不同的技术方法的应用,但均是造型手段。而艺术家主题思想来自生活,要表现思想的题材内容,就必须继承传统的造型规律和现代写实能力,这样才能推陈出新。

四、结语

把西画的写生观念和写实造型因素引进中国画,需要解决的课题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画

的传统精神和格调,这就需要创作者具有传统艺术的修养,要掌握传统国画的水墨精神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历代名画记》张彦远撰,京华出版社20005 月第一版。

2]《潘天寿艺术随笔》徐建融编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 月第一版。




3]《李可染论艺术》中国画研究院编,人民出版社2002 8 月第二版。

【王岚岚,重庆画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7d3dcf6f5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