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

2022-03-22 04:42: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欢迎阅读!
着眼点,素养,学科,语文,核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

语文学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及其学力基础,规划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当前,“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语文学科,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其责任就是要为课程需要完成的总体目标而承担一部分任务。基于学生未来发展及其学力基础,规划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这构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需要双核的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础,语文学科塑造人的独立品格与所需能力为基础。研究语文学科素养,要突出以下五个着眼点。

一是,着眼于现代人的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现代属性。 现代人处于一个特殊人际活动圈子,其文化特征是鲜明的。具体说,是现代人聚集起来,过着现代生活,推动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渴望发展的也是基于现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现代人与现代社会这个特定环境决定了语文教育塑造的人,也应该具有现代文化特征,在语言表达、思想价值、思维方法上都要打上这个“现代化”的烙印。 语文教育的这个“现代性”,体现在阅读的语料、认知价值、语言交流、主流价值观等很多方面。现代语文,以学习白话文为主,演变而今,在于学习典范的现代汉语;这个语文不是限于国学的、传统的、历史的,而要前瞻未来,本着世界眼光,学习多元文化;这个语文的学习,需要在注重语感的积累同时,更加重视在有限时间内的学习有效性;这个语文所塑造出来的人,要能够较好服务于现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构造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行为规则。

二是,着眼于语文学科的独有特点,体现学科基本学习属性。

语文是语言学科,就人才类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培养人的特长也归入语言领域。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划出界线来,这个课程到底要学习什么?不要让语文老师变成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教。这门课程也不可能无所不包。 语文学习的核心圈,即内核是语言层次。这个层次的语文,较多关注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要由此起步,语文姓语,要做好这个本分的事。

第二个层次是文章与文学圈子。就是语言具备了完整形态的表达,具有了结篇的意义。这就是说,语文学科的学习,把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全世界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作品都包容进去了。文章里包容的东西一下子丰富起来,诸如人的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价值观等都要包括在其中。而且之于优美语言的审美就变得重要。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把人类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等一并装入文章呈现给大众,成为教育的样本。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发展人的典范语言起重要作用。

第三个层次是文化和哲学层次。这需要在一个人有了很多人生阅历和基础性的社会认知之后,才可以启智。这个学习可以延后一点,作为语文学科素养发展的后续事情。语文学科读久了,或许其人的文化滋味就显著起来。 读书、写作,这是语文学科的本质性的行为表现。过去如此,今后还会如此。语文科学习中,不要失去母语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经典作品不要排斥。只是文化的学习是延后的事情,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多灌输过去的书本和所谓的文化。非要在人的思想奠基之后,有了多维思考和辨析能力之后,才可以把传统文化里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剔除出去。


三是,着眼于核心素养,不要过于泛化,超出学科实施力量就成为学科实现不了的目标。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性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学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识等。还有的老师,语文课上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语文学科一定要守住语言学习、据于文本,这就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其他都是从这里长出来的。在高学段就增加一些文化的东西,学习能力强的人多涉猎一些。而且,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不能逾越生活基础、思想基础。没到那个岁数,缺乏那个阅历,缺少思考力,则其语文的认知总是到不了你要他去的地儿。

四是,着眼于不同的学段,结合教学发展,进行素养发展的层级化设计。 基础教育,分出三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在语言学习上,也分出初级语文和高级语文两个阶段。

初级语文,要过说话关,重视口语训练,重视语言的交际性。在高级语言阶段,增加了文学的学习,语言的艺术化要求提高了,需要了解这个文化圈子里的人怎么想事、怎么做事。初步语言阶段,重视词汇积累,可以进行口语交际;高级语言阶段,可以阅读本民族从古至今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良好的领悟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发展与年龄认知特点是匹配的,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从基础语言的词汇积累开始,而且要积累很多文章,也就是用典范的文章垫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现代社会,不识字的文盲少见了,可是因为缺乏经典文章垫底,少了精神根基的人很多,由此让一部分中成为识字的文盲――其实是文化盲、想盲。词语提供的简要信息,这是低年级孩子容易获得的。到了高年级,文章的内容也由浅入深,增加了思想含量、文化含量。 五是,核心素养需要具有稳定、基础性特点,与学科双基的要求具有关联性,可是也不要漠视学生学习的发展性。

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当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学科不要过于知识化,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素养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今天提出语文素养,在继承过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也要考虑到语言发展进


入较高层级所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的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2bdb8201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4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