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2023-01-31 12:09: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什么是探究性学习》,欢迎阅读!
探究,学习,什么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或理解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三个,分别是:1、主动性;2、自主性;3、合作性。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是什么? 1、根据教材特点,确立探究问题。

1)确立研读问题。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的运作,关键是择定研读专题,即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的探究目标。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中,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能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应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课文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值得学生去挖掘、探究;二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有能力探究;三是容易获得探究信息。如一老师在教《赤壁之战》时,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然后引出杜牧的一首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问学生:杜牧认为如果没有东风,曹操就会胜,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论据来说明你的观点。学生们立即组成合作式学习小组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十分钟后,学生中出现了三种观点,即:认为作者说得对,认为作者说得不对,认为作者说得不全对。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辨论。辩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这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结果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生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正确表述问题。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根据课文的情趣特点,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等发生矛盾,从而产生困惑,引起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最重要的应当是让学生自行梳理问题,做到提出的问题表达清楚、完整、准确,而且有价值。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与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在教《将相和》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上课伊始找到的探究点(将相不和的原因)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过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去!提问题时,就出现了下面几种错误的表述方式:1蔺相如该不该升官?2蔺相如的官该不该在廉颇之上?3蔺相如该不该爬到廉颇的头上?老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这几个问题在表述上的错误:1立功升官是必然的,若官位比廉颇低,也不会让廉颇心理不平衡;2只有大小,而官位才分上下;3、上述的第三个问题出自廉颇之口,是一种对蔺相如不服气、瞧不起的语气,我们却不能这么说。通过讨论,学生再表述时,语言就准确了。如:1、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升得这么快?2、蔺相如的官位(职)该不该在廉颇之上?3蔺相如的官该不该比廉颇的官大?4蔺相如真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由此可见,要想使学生能正确表述问题,教师必须有敏锐的判断能力。一旦发现学生表述错误时要及时引导他们进行纠正。这样坚持下去,学生不仅敢于提问,且能正确表述。

2、自主探究发现,产生独到感悟。

1)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①创设和谐、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身要求,才能逐渐地使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究知识,在不断地探究中发展自己的个性。②探究性学习,学生要经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如:阅读、批注、思考、讨论、整理、记忆等,这就需要充足的时间和更宽裕的学习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讨论、感悟。否则,学生往往思考不充分,造成表达不清楚,理解不到位,人云亦云,


雾里看花。

2)触发情思,产生独到感悟。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教师要创设与课文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品位。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从课文中找到触发点,来触发学生的情思,从而使学生获得这种感受。所谓触发点,就是文章作者与学生情感的沟通点,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学生与文章思想的共鸣点。只有找到触发点,触发了学生的情思,学生的思想、情感就会喷涌而出。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我设计了以下引导步骤:首先出示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千万人许多人人们下面打点,再读读这段话,最后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报,看过的影视,想一想,如果有关人物就在送行的队伍里,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学生经过细读、想象,纷纷谈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3、给予信息援助,关注情感体验。

1)开辟思维角度,给予信息援助。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胸中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评、玩味课文语言时,给予学生信息援助,开辟思维角度,创造探究空间,使学生的情感、思想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碰撞。这样既能遵循文本,又能进入超文本的创造性的境界,真正把书读活。由于开辟了思维角度,给予了信息援助,学生的思维空间便拓展了,更为解读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相关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使课文语言在学生的心中有了坚实的落脚点和宽厚的同构面。此,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

2)激发探究兴趣,关注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不是纯客观的、推理性的,而是体验性的,语文课的思维活动也不是单纯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活动,而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语文课的探究性学习时始终注重探究乐趣和情感体验。在执教《草船借箭》一文时,学生探究的是:诸葛亮看透周瑜、鲁肃、曹操这些人物的什么内心,是如何利用,从而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我根据学生的研究目标和情趣分成了红黄蓝三个小队,在合作探究后汇报成果,解答其它队的提问。在汇报诸葛亮不动声色斗周瑜中,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出诸葛亮是如何装疯卖傻,麻痹周瑜并使他一步步得意忘形的,红队学生表演了课文中两个人的对话。在汇报知人善任用鲁肃时,黄队主持人让大家跟他读课文中的两句话来体会诸葛亮对鲁肃既信任又防备的正确策略。在汇报谈笑风生借曹箭时,主持人不仅通过列表来分析借箭过程,还由蓝队一名读书好的同学带领大家读书体验。因此,较成功地让同学们感受到课文中的人物形象,较深刻地体验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整堂课我没有让学生进行过多的推理,而是引导学生充分进行情感体验。在汇报交流时,我不但让学生谈独特的感受,还要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体验读出来。这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体验的关注,激发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32c6ef551810a6f524864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