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探析

2023-03-06 18:36: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探析》,欢迎阅读!
留白,探析,中国画,艺术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探析

一、中国画“留白”艺术概述

“留白”艺术是中国画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用来塑造中国画中强烈的空间感,也是中国画的重要构图法则和审美特征。中国画创作中的“留白”艺术一般被认为形成于六朝,成长于唐,兴盛于宋,至明清成为成熟的创作技法。中国画注重意境、讲究气韵,是形而上的心灵感动与体验。要学会欣赏水墨画,必要懂得用心去欣赏;在政治稳定、经济富裕、社会开放及教育普及的情况下,中国画将会是东方艺术界的灵魂与主流。南朝时代的梁元帝所著的《山水松石路》一书中,提出“笔精墨妙”,首次明确强调了“笔墨”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墨”代“彩”的新美学观。在隋唐时代以前,中国画创作都是以重彩为主,晚唐、五代、宋朝之后,逐渐开始以水墨代重彩,及至元代以后,中国画的主流是水墨画。中国画的特质,是注重意境的营造,突出表现秀雅、浑厚、扑拙、高古都是具体意境的表现,如苏东坡评论王维的画时说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还讲究精气神韵,这是欣赏和创作的最高评价指标,意境与神韵二者相辅相成,借笔墨技法和留白艺术完成;意境主要由心灵、思想的流露,神韵则借助于意境而显现。中国画同样注重写意,讲求整体风格的中庸含蓄,不走极端路线,侧重意境。我国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说:“太像则媚,不像则欺世!”。中国画里常见的“留白”艺术,在道家中即为:有所为谓无为,不画为画,计白当黑,空灵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在中国画里更是随处可见借助于“留白”艺术的虚实相生,即阴阳互动,强弱对比,创造灵动与生机。

二、中国画的“留白”特点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经常被运用于虚、实空间的处理上,尤以传统水墨画中黑白对比为重要体现。在中国人之空间与艺术观念中,着重在“虚实相生、虚实结合”上。古人总是喜爱将宇宙自然的一切,做为人生思考的哲学理路。无论是儒学、老子还是庄子的学说,都一致认为宇宙万物的一切,皆是由于阴阳虚实的结合。运用自己对于自然万物的认识,来感测宇宙世间的一切奥秘,反思当时社会人生中的种种纷繁现象,并领悟出了著名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哲学观;而且由此推演得知,世界是运行着的、转化着的、变化着的,有始有末的、有生有灭的、有虚有实的。因此,老子曰:“有无相生”;庄子曰:“虚室生白”。受以上这些思想影响,更加认为与实相对的虚,并非空无,而是有一种流动散聚的元气弥漫其间。天地之间,虚空中充满了元气,正是这元气的不断运化和流动,造成了宇宙间万物的生成和发展。因此,认为天地万物以及一切艺术和审美活动都是虚与实的对立统一。这种观念运用在绘画表现上,便形成了虚、实的空间表现法,并且透过画面造成观赏者视觉上或心理上产生虚、实之感觉。

中国画通过“留白”这种富含哲理的艺术创作方法,以一种虚无、空白的形式传递着丰富的意境与内涵。山之厚处即深处,水之静时即动时。林闲阴影无处


营心,山外清光何从着笔?空本难图,实景清而实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运用“留白”与“虚”,形象生动的表现了虚与实的相对相生的丰富视觉效果,将人对自然的“观道”之境而寄意于画里。清代的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一书中说到:“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说明了虚、实二者正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体现,将实景处理好了,虚的神境也就跟着呈现出来。而宋代名家范??文在《对床夜语》中说:“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虽然谈的是诗文,但却更是揭示了艺术创作上的一般规律。简而言之便是:以虚为虚,就会成为绝对的虚无,我们不能没有给人去看、给人去感受的具体美的客观对象;以实为实,虽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客观景物,但是这样的景物是死的、无神的,不能给人提供一个可以联想、发挥的余地,更不能真正的打动欣赏者。只有化重重景物为丝丝情思,从咫尺山林中创作出悠远深邃的意境,才能获得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境界,使人遇到画作看不够、看不厌,要达到这种境界和意味就需要依靠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运用。

三、中国画“留白”艺术的美学价值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表现不仅可以加强和当代艺术与传统文脉的联系,而且在全球化的艺术格局中,更可进一步突显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身份,显示出中艺术自身的观念和精神价值。

1、“留白”艺术增加画面的整体布局感

中国画在创作中通过有意留下空白使整个作品画面布局、章法细节更为精美协调。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将黑白视之为阴阳,水墨之道便是活用构成法则,表达意念。在表现的过程中,运用虚实、隐现、清浊、聚散、曲直、开合、强弱、干湿、疏密、松紧、连断、整零、完缺等水墨要素,依据总体创作意图进行量的统筹安排,这其中对度的把握,尤为关键。中国画的诸多表现形式单元中,不同阶层的局部因素,具有相对独立的含义。当作为整幅画面的结构布局,更重要的是与周围单位相辅相成,从而产生的整体协调美感。局部过于孤立的表现自我时,应对其加以必要的限制或削弱,因为这种某一局部的过分突出,容易出现超越了它自身在整体中的功能,反而会破坏画面整体的鲜明特征与美感。因此必须强调整体的协调性与综合视觉,不过分计较其中单一笔划的得失,在对运动、态势的流动中求得构成元素之间的协调变化和统一布局,从而实现对主体人格力量的均衡落实,体现创作者的艺术素养和布局能力。清代著名画家汤贻汾在《画鉴析览》一书中指出:“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

法。”这句话也指出了在中国画中笔墨留有空白的意义,它将会影响画作的整体布局效果,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不可忽视。 2、“留白”艺术传达富于层次的创作意涵

“留白”艺术在中国画尤其是水墨画中的广泛应用,使形色构成的形象代替了自然形色,当色形进行重叠、交叉时,就会产生一种色形的立体感官。以墨代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9a2f0029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