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倦夜

2022-09-03 18:1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唐诗鉴赏——倦夜》,欢迎阅读!
唐诗,鉴赏

唐诗鉴赏——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而杜诗尤严。此诗题目,就颇令人感觉跷蹊。按说,疲倦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倦?让我们顺着这条线索,看一看诗中的描写吧。

起句云: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好一个清秋月夜!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夜风吹动,竹叶萧萧,入耳分外生凉,真是绿竹助秋声;郊野茫茫,一望无际,月光可以普照,更显得秋空明净,秋月皓洁。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月亮已经西沉,大地渐渐暗下来,只看到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迎接新的一天




以上六句,把从月升到月落的秋夜景色,描写得历历如在目前。表面看,这六句全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仔细一看,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不仅看到绿竹、庭院、朗月、稀星、暗飞的萤、水宿的鸟,还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我们仿佛看到他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一会儿拥被支肘,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这一夜从月升到月落,诗人何曾合眼!彻夜不眠,他该有多么疲倦啊!如此清静、凉爽的秋夜,诗人为何不能酣眠?有什么重大的事苦缠住他的心?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原来他是为国事而忧心。这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兵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李豫一度逃往陕州避难(《新唐书吐蕃传》。北方广大人民又一次蒙遭战祸,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这时杜甫寓居成都西郊浣花溪草堂(据前人考证,此诗作于广德二年),自身虽未直接受害,但他对国家和人民一向怀有深情,值此多难之秋,他怎能不忧心如焚!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不与战事有关!诗人是多么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怪他坐卧不安,彻夜难眠。但是,当时昏君庸臣当政,有志之士横遭贱视和摒弃,老杜自己也是报国无门。故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诗的最后两句,对全篇起了点睛的作用。读了这两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前面所描写的那些自然景物,仿佛显现出一层新的光彩,无一不寄寓着诗人忧国忧时的感情,与诗人的心息息相通:由于诗人为国事而心寒,故分外感到竹凉侵卧内;由于诗人叹息广大人民的乱离之苦,故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似乎显示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前人赞美杜诗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明谢榛《四溟诗话》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在这里,情与景,物与我,妙合无垠,情寓于景,景外合情,读之令人一咏三叹,味之无尽。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近及远,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峭拔而起,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设若此两句写作夜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不仅出语平庸,画面简单,而且下面所写之景也无根无绊。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何庆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d46631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