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抒情方法辨析——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为例

2022-11-01 15:04: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古诗词抒情方法辨析——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为例》,欢迎阅读!
上册,四首,语文,年级,古诗词

微课设计方案

教学议题 教学年级

古诗词抒情方法辨析——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为例

七年级

教学内容

1、理解诗歌内容学习诗歌的抒情方法;

2、了解诗歌借景抒情、触情生情、寓情于景三种表现手法,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沙·秋思》 王湾 《次北固山下》

选文篇目

曹操 《观沧海》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目标及重难点

分析

选文来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

1、了解诗歌借景生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三种抒情方法;

2、结合四首诗词初步了解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三种抒情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将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编在一起,教学这四首诗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传统的教学都是单篇教

课例与常规教

学,知识点零散。因为这四篇诗词都运用了景和情,而古诗词的抒情

材教学的关系

方法也是学习鉴赏诗歌的重难点,所以本课在群文阅读理念的指导下整合四首诗词,以此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并初步了解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三种抒情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没有情就没有诗,诗歌抒情方法多种多样,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托物言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等。其中,在诗歌鉴赏中不少学生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三种方法混淆不清。 一、借景抒情:

即诗人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感,在其笔下,这一景物也染上了某种主观色彩。这种抒情方法诗人往往通过描写景物,因景生情,把自己的情感有意识地转移到相关景象上去,从形式看,这种诗歌一般由“景”和“情”两部分组成。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学过程


在秋风萧瑟的傍晚,一位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走在荒废的古道上,多种景物叠加,描绘了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诗人借景抒情,赋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这些客观景物以主观色彩,营造了孤寂凄凉的气氛,抒发了一个游子长期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和思乡之情。

二、触景抒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触及某一景物而引起思想的强烈震撼,不禁睹物思人、睹物生情,进而迸发出内心喜怒哀乐的情绪。

王湾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在旅途中暂时停宿北固山下,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秀丽的早春景色,引发诗人感慨时序交替,新年又来,美好的春天还不能归家,触景生情,更添乡愁,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小结:“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情由景生,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诗人的联想,引起触动了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

三、寓情于景

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融入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曹操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通过站在碣石山上所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借助丰富的想象、夸张,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将眼前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宽广豪迈的气概。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飘忽不定给人以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叫着“不如归去”凄清伤感,诗人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及思念关心之情。

小结: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答题时常把寓情于景放在借景抒情之后,浑似一体。但二者又有区别,借景抒情中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表达感情比较直接;寓情于景则重在景,情感寓于眼前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f495bf01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