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

2022-07-28 02:13: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欢迎阅读!
锦瑟,李商隐,朦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李商隐《锦瑟》诗的朦胧感

作者:刘安琪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9

摘要:《锦瑟》具有强烈的朦胧感的特征。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锦瑟》的朦胧感:一、意象组合的自由与跳跃导致诗歌意境的朦胧;二、引用典故引发多义的效果导致语义的朦;三、诗人主观世界表达含蓄造成诗歌主旨的朦胧。 关键词:朦胧;典故;意象

李商隐《锦瑟》一诗问世以来注家蜂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北宋刘攽迄于现代,研究《锦瑟》的学者不下50家。许多学者如宋代苏轼、金代元好问、清代王士祯、近代梁启超,直到现当代钱钟书先生、叶嘉莹女士在谈及此诗时都十分慎重,或者不敢妄下断语,或者干脆承认完全不懂。更有甚者,认为此诗根本就无从解释。例如清代学者黄子云在《野鸿诗的》中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弁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我之篇章兴寄未易度量也。’”1)笔者认为,造成《锦瑟》难以索解的重要原因在于,李商隐在创作此诗时,刻意营造出一种朦胧美的诗意境界。这里面所蕴含的创造性在于:李商隐将诗无达诂的释经学原则转化为文艺创作的特殊技法,通过朦胧诗境的刻意营造传递出一种渺茫难宣的心绪。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意向组合、用典歧义、诗旨不明三个方面探讨《锦瑟》的朦胧诗境。

锦瑟、晓梦、蝴蝶、杜鹃、沧海、月、珠、烟、日,这些是本诗的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有虚有实,错落不定,让人产生出一种怅惘之感。锦瑟是一种乐器,它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锦瑟,让人联想到它的一弦一柱罗列、密布的感觉,以及琴声的神秘,拨弦的紧凑、压抑。接着第二句用典,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梦境本就是缥缈的,再加上梦境里更生怪诞,让人更加费解。在这个典故里不涉及人生的哲理问题,只是单纯的用来给这个神秘的意境披上一层面纱使之显得纷繁交错,越理越乱的感觉。关于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联在《大戴礼记》中有相关记载:蚌、蛤、龟珠,与月盛虚。颈联使本诗意境全出。读这两句诗我们脑海里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海里的蚌对着海上的一轮圆月吐出珍珠,蓝田玉在暖日的照耀下珠光宝气,散发着阵阵烟雾。两句诗并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但从色彩上看一青一蓝,从色调上看,一冷一暖,对比强烈。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观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不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从沧海月明,到蓝田日暖,意象跳跃的如此猝不及防,以至于在这样的意象变换之中,诗句又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你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高远的事物,他们之间的距离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這样的意象的跳跃式转换给本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8fd08a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