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春夜赏析_王安石的诗

2022-05-27 05:53: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三百首】春夜赏析_王安石的诗》,欢迎阅读!
王安石,百首,春夜,古诗,赏析

【古诗三百首】春夜赏析_王安石的诗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天很烦人。我睡不着。月亮在移动,花的影子在栏杆上升起。 译文

夜深了,香炉里的香已经烧尽了,漏壶里的水也快用完了。下半夜的春风带来阵阵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令人不安。我只看到花木的影子随着月亮的移动悄悄地爬上栏杆。 赏析

(一) 总体评论。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优点是,它与任何地方的深夜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没有直接提到夜晚是怎样的,只写了深夜的各种场景。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二) 写作技巧。

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诗还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 评论诗。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第二句“剑剑轻风阵阵寒”,“剑”,原意指整齐的羽毛,这里用来形容寒风。这句话描述了风的“轻”和“冷”。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春天”。因为夏风凉爽,秋风萧瑟,冬风寒冷,只有春风“轻”和“冷”。这首诗的前两句分别是“夜”和“春”,而不是“春”和“夜”,后者更为粗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是“月动花影上柱”。“移月花影”虽属“俗词俗语”,但景色宜人。有月有花,影子在移动,花儿在凝结。这首诗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没有睡觉,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上。夜色更深,但人们不能一直睡觉。原因是我错过太多了。

总的说来,这首诗最出彩的句子是“春色恼人眠不得”,余者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普通的诗句。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2b66f635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2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