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缘到华夏-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缘研究

2023-03-11 19:26: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边缘到华夏-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缘研究》,欢迎阅读!
边缘,华夏,人类学,视野,研究



从边缘到华夏 —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缘研究

发布日期:2013-08-10信息来源: 《西羌文化》编辑部点击: 119 次我要评论(0) 刘超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10级民族学 兰州 730124

[摘要] 文本讨论了在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边缘研究认为无论是从曾经的“蛮夷”到如今的少数民族,还是从曾经的夷夏之别到如今的多元一体格局,都是在不断的展演着从边缘到华夏的历史事实与现实情境。 [关键词]:华夏;羌族;历史

费孝通先生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伟大学术构想,在他的《多元一体格局》一文中讲到多元一体格局的主体曾经历了从自在的华夏的历史存在到自觉的汉族的现实认同。如今汉族的前身华夏群体在历史上都曾经历从中原主体群体眼中的他者而进入或被进入以中原群体为主体的我群,从边缘到华夏的过程。 一、溯源研究—华夏的形成

关于华夏的形成学术界有多重不同的说法。历史界在溯源研究取向下,有华夏起源于黄河流域,其始祖为皇帝一元说;有傅斯年主张的华夷东西二元说;有张光直提出的多民族集团互动而凝聚为华夏的多源说;还有主张华夏民族来自中国之外的西来说、南来说、北来说。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多源互动说。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意思就是中国古代是大国,被称为“夏”,美丽的服装被称为“华”,或者有礼仪的国家称为“夏” 再看词义:夏 “华彩,即五色”,秋染夏。《周礼》载华:《疏》凡繪畫,五色必有光華,故曰華畫也” 。在《康熙字典》中,“华”和“夏”都有五彩的意思[]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如此从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到夏商周三代,经历春秋战国到秦始皇统一中国,都被称为华夏,后到两汉时期逐渐形成汉族[1] 二、华夏与边缘的互动 华夏自形成之初便有“华”“夷”概念之分,认为除自己意外的人群都是边缘外的蛮夷之人群,但自始至终都为曾说出究竟那个地方是边缘外的人群,在华夏与夷之间存在着模糊的边界,华夏与边缘的互动主要表现在模糊边缘变迁以及边缘外的群体进入或被进入华夏的动态认同边界。以何为羌人的例子正好可以解释于此。

“羌”作为人群称号,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但整体先秦文献记载都很少,如《尚书·牧誓》《诗经·商颂》《逸周书·王会》等文献中有关于羌的记载,到了汉代,被当做是被华夏成为羌的河湟谷地地区的土著,《后汉书·西羌传》主要记载两汉时期的羌汉战争,而却没有关于具体标明诸如“羌人在哪里”“谁是羌人”之类的问题。在汉代文献记载中,有关羌的记载分别表达一种历史的或地理的概念或指代当代的、与汉人接触密切的西方异人。






《五帝本纪》“南扶交趾,北伐西戎、析支、氐羌......四海之内皆戴帝禹之功。 《周本记》“我有国君,司徒、司马、司空......及蜀、羌” 《秦始皇本纪》“地东至海即朝鲜,西至临兆,羌中...... 《六国年表》“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表》“后将军充国击羌,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 《平淮书》“其明年,南越反,西羌侵边...... 《李将军列传》“吾尝为陇西守,羌常反...... 《匈奴列传》“西置酒泉郡,以隔羌胡之通” 《大腕列传》“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 《龟策列传》“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羌的记载,但都是描述羌与中原的战乱,却从没有关于指出具体的那些人是羌人的概念。梳理文献我们可以得知从商代到汉代羌人的地域范的迁移,商代时期指代的羌人是在今河南西北到陕西南部一带,东周时期的羌人指代的地域范围在今陕西西部岐山和甘肃陇西一带,汉晋时期的羌人指代地域范围在今兰州甚至以西以及西南青藏高原边缘山区。由以上羌人的动态地域范围我们不得不猜疑是否真有一人群,他们从河南西部一直迁到甘肃又迁到西南?王明珂在其《华夏边缘》告诉我们羌人只是华夏群体想象中的意识群体,是人们用以指代华夏群体意外的异族,随着华夏群体范围的扩张,概念中羌人的也随之西移,真正迁移的不是人,而是人们意识中得异族。当曾经的羌人范围通过各种手段进入或进入华夏群体时,曾经处在异族地域上的人们便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华夏身份,不断的强化任处在异族范围人群与自己的不同之处,用以区分我者与他者,此处的我者便是已经接纳自己的华夏群体,而他者便是还未被华夏接纳的异族(羌人) 从羌人的例子,我们看出古代华夏与非华夏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地带,随着华夏范围的扩张,昔日的异族不断进入或被进入华夏群体,华夏与非华夏之间互动增加,都曾有一个从边缘到华夏的过程。

三、历史事实与现实情境:从夷夏之别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人类学的研究下注重对历史事实的考究,以详尽的史料来说事,以至于我们对社会现实情境下族群互动与族群认同的研究不得不建立在历史事实之上。历史事实是曾经实在存在过的曾经的社会现实情境,是某一社会群体历史的延续。 曾经的华夏群体均以自我为大,每代中央王朝的建立都是以华夏群体为主体,确立自己的完全的统治地位,辅之以对蛮夷群体的羁縻制度而成为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将不属于自己群体内的人群以“夷”“夏”之分,当自己力量足够强大之时便将曾今的异族通过各种方式纳入华夏群体之内。然而由于汉文化的核心向心力的影响,周边少数族群人群也不断的通过模仿、夸耀、攀附、践行等方式进入或被进入华夏。 新中国成立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平等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不少曾经被视为“蛮夷”的群体逐渐承认自己的少数民族民族身份,通过民族识别政策确立了56个民族,从此构建起了有56个民族组建而成的中华民族。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构建的,是在多元之下的一体,中华文化是多姿多彩,多元的一体文化体系。 无论是从曾经的“蛮夷”到如今的少数民族,还是从曾经的夷夏之别到如今的多元一体格局,都是在不断的展演着从边缘到华夏的历史事实与现实情境。在文本之下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如此之社会事实,我们在此类历史事实与社会情境下书写文本是不是又应该注意到它所展现的历史文化延续性以及带来的现实社会效应?

[1]王明珂《华夏边缘》P1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7月。

[2]参看耿少将《羌族通史》P115P117P28728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10月。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574922a76e58fafab003e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