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 王海英

2022-12-08 17:21: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 王海英》,欢迎阅读!
王海,数学教学,注重,过程

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 王海英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产生了所谓的应试教法:教师只管把现成的定义、定理、公式灌输给学生,强迫学生记住;剩余的时间则是各种练习、教辅、试卷的轮番轰炸,让学生陷入题海,难以自拔。是不是这样做,效果就一定好呢?我看未必。随着高考分数的不断攀升,学生的能力却越发欠缺,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畸形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与我们国家的教育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来分析,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具有以下弊端: 1.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兴趣参与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令人生厌的,学生从内心对学习有抵触情绪,知识的内化就无从谈起。

2.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会造成对知识理解的浮浅,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简单模仿的低级阶段。在教学中我们普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学生已经对公式、定义、定理倒背如流,却不会应用。这时,有些教师会归罪于学生上课不专心,殊不知,根源出在教师的而不是学生的。许多教师至今仍然沿用老套的教师讲解、学生跟着教师思路走的教学方法,许多应该学生去探索发现的规律,教师都包办代替了。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机械记忆,不会主动思考,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天长日久,学生就会丧失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只能束手无策。我们在教学中的不愿放手,剥夺了学生探索的快乐,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极端轻视。

3.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会让学生丧失质疑的能力。有时,教师为了所谓的正确答案,大费周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容许学生尝试,一切与标准答案不一样的结果都会被视为错误。长此以往,学生不再自信,遇到问题只会裹足不前。

4.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鹦鹉学舌、照搬书本,他们不会阅读,没有思想,缺乏总结归纳的能力,遇到问题只会生搬硬套。 怎样才能做到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的教学呢?

一、注意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许多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如果教师在讲授新知之前,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知识的产生过程,学生会很感兴趣,也能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如在讲十进制计数法时,我讲述了放牧的故事,通过人们计数家畜的过程,揭示十进制的来源。为什么不是三进制、四进制而是十进制呢?我把一双手伸出来:因为,一双手有十个手指呀,它是我们人类自带的计数器。然后,我让同桌两人合作计数小棒,在计数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十进制。

二、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为了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将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前站。

1.问题情境的创设最好来源于生活,这样,学生才能体会数学的实际探索价值,养成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如在讲平方差公式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去买水果,每斤苹果标价4.8元,小明买了20个苹果,是5.2斤,正当卖水果的叔叔拿起计算器要算苹果的价钱时,小明已经报出了价钱,而且一分不差。小明是怎么算的呢?趁着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我揭示了算法,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认识更深刻了,接下来的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考虑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数学知识间存在着很强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知识间的联系,设计复习阶段的练习,为学生学习新知搭好阶梯,为传授新知做好铺垫。如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


的基本性质,并做了有关分数基本性质应用的习题,由两者的相通性学生很自然地就联想得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主动验证分式基本性质是否成立。

三、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活动中获取经验。数学课堂有意义的过程体验,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巧妙设疑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再通过关键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真实有效的探究过程,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创新意识的不断提高。

四、注意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与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应由原来单一的结果性评价转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并鼓励学生进行互评与自我评价。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有创建性的推测并不一定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不用急于否定,而应在肯定其妙想的同时给予恰当的引导,找出他在推导过程中的漏洞,让他心服口服。学生间的互评能让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更客观,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实质就是自我反省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思想、态度、行为等多方面的反思,能提高认识、完善自我,达到教育的最高层次——人格的发展。

五、做好课前预设。为了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合理预设,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都罗列出来,并针对每种情况设计对策。精心的准备让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收放自如,同时也能针对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即使课堂生成出乎意料之外,我们也具备临时应变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恰当合理的引导。如果出现了我们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敢于放下身段,承认自己知识的局限,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教育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愿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在工作中不断探究教法,努力完善教学,逐步形成独有的教学风格,总结出适于素质教育新型教学模式,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奉献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acafd9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