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当代人的启示

2022-12-28 08:0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语》对当代人的启示》,欢迎阅读!
论语,当代人,启示

《论语》对当代人的启示

内容摘要: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中国古代地位极其重要的经典著作,其虽然里当然有几千年的时间,但是,其中的很多重要思想对当代人来说仍然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从《论语》对孝道、对学习、对中庸之道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对当代人的启示。

关键词:论语 孝道 中庸之道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从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孔子是中华名族家喻户晓的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在古时的很多朝代都奉之为圣人,他的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众所周知的很多名言,例如“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等”都是孔子的至理名言。所以,孔子的儒家思想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论语》这部著作,虽然很简短,甚至有些内容只有数个字,但是这本著作里所阐述的内容是非常深刻,影响极其深远的,所以有句名言说到“半部论语打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评价相当之高。自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时至今日,我们在各个的成长阶段,都会学习到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教育,论语都伴随着我们一起成长,可以说是我们的终身教师。但是,时至今日,要想完全读懂论语之中所有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我们只能尽力去理解孔子的深刻的内涵思想,来使得我们按照正确思想方式去引导我们。因此,笔者主要从《论语》对孝道、对学习以及对于“中庸之道”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论语》对当代人对于孝的启示

百善孝为先。孔子非常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但是今天的人们对于孝道却在褪色,甚至不以为然。对当代人来说,讲孝理应是和古代一样,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学习论语,要让现代人真正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所以,论语中有提及“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现代当今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自己让父母衣食无忧,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就是最大的尽孝之道,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中国从古到今,都讲究“道德”,即道德比物质更加重要。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努力让父母过上物质丰厚的生活,但在社会上做违反道德的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样使父母担心、忧心,甚至是自责,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能够有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父母更加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本本分分做人,不做违反道德之事,即使生活并不丰裕,但是有高尚的品德,一生平安,这样才是对于父母最大的欣慰与孝道。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做一个有道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对于父母真正的孝。所以,对于父母物质丰裕是次要的,父母真正想要的是子女本分的做人,


不要惹是生非,触犯法律底线,让他们看着自己平安健康的生活下去是孔子所说的最大的孝。这也是论语所对于孝道来说最深刻的启示。 .《论语》对当代人对于学习的启示

对于学习部分,在《论语》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在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以为如何去学习。孔子对于学习在《论语》之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比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现代很多人并不会真正的学习,现在当今社会的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这种感觉:当学到的知识增多,读完的书慢慢堆满自己的箱子时,却发现其实这么多年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是很多,读过很多的书,见过很多的人,但是读完的书就如同见过一次面的陌生朋友而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思考就会显得尤其的重要,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学而时习之”。真正的学习,是要如上《论语》中所说,要学思并重,勤学好问,多向他人请教等,只有做到了上述孔子所说的学习方法,那么才是真正领悟、真正学会了学习。另外,当今很多人都认为,学习只是在学校里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或者是孩子才应该去好好学习,等到长大了,从学校中毕业了,学习就和自身无关了,从此就完全没有必要学习了。或者说一个人的仁义道德与学习无关,没有学习照样可以拥有仁义道德。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在此孔子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所以,学习是一个人必须要终身所有的,如果一个人要想拥有仁义道德受到他人尊重,必须要同学习并重才可以,因为治学是仁信的基础,没有学,则没有仁,我们要在一生中都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还有一句名言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启示很大,这就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了它呢?所以,对于学习生活的启示,论语给我们当今社会的人也有深刻的反思。综上所述,在学习方面,孔子也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对于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去真正的学习,去终身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论语》对当代人对于中庸之道的启示

对中庸之道的启示,也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论语》中所说的中庸,不是贬义的那重含义。而是指褒义的方面,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笔者认为,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如果你想做到优秀,就需要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中庸之道。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应该可以是我们学习的真理。所以,孔子的中庸之道,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启示,告诉我们在生活之中不要去走极端,不要太过度,要适中才好 要有中庸之道,这样一个人才会慢慢进步,不会在生活中遇到太大的挫折。在现在社会科技发达、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天天都处于忙碌之中,心中所想只是能更多的追求自己的欲望,得到了一些还想要得到很多,欲望无限的增大、增多,所以,


很多人因此最终的结局都不是很好,事后才会后悔。所以孔子的儒家中庸之道,给予了我们很深刻的思想,做事适可而止,满足一定程度就好,不可走极端,矛盾不可太深,要有适度原则,否则会过犹不及,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所以,我们要学习孔子的这种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不可太过分,要有适度原则,这样才可以避免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之事,自己在平时生活中也会比他人更加的快乐舒心。

儒家的经典著作《论语》对于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非常重要,所以,当代人不可以认为论语中的名言已经过时,论语中的名言在当代仍然有指向引导作用,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启示。但是,《论语》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中存在一定的封建糟粕的不可取思想。因此,我们要有所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汲取论语中的名言至理,使我们当代人的学习生活以及思想上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cb60c3caaedd3383c4d3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