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帖

2022-05-07 05:35: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吴均帖》,欢迎阅读!
吴均帖

吴均帖简介

《吴均帖》全称《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帖》,吴让之篆书。

吴让之(一七九九——一八七〇年)江苏仪征人,原名廷飏,字熙载,号晚学居士、方竹丈人;并以“师慎轩”额其堂。有《师慎轩印谱》《吴让之先生画集》等行世。

在中国书法史上,清代的篆书是继秦代以后的鼎盛期,不论从实用的赏玩性,还是艺术的自觉性,都超越了以前各代。吴让之的篆书,在清代诸多风格、流派中,独树一帜。此《吴均帖》用笔遒婉、流畅,线条有筋骨而具弹性;结体上较秦诸刻石为颀长而显飘逸,其字多上紧下松,内密外疏,有“吴带当风”之境。《清稗类钞》载:“让之多艺,刻印第一,次画花卉,次画山水,次篆书,次分书,次行楷。”结合这一记载,从《吴均帖》的高超艺术水平可以知道,吴让之不仅多才多艺,且其各项艺术水平都较高。

编者依据篆书的特点将《吴均帖》演绎成起、行、收(笔画关节)、直笔、弧画、转折(笔画形意)六式,以帖中字图解;又以上下、左右等八式例其结体规律。并附《用笔概述》一章于帖首,以示初习者粗晓用笔大意,诚所谓“意在笔先也”囿于编者水平,多有不妥之处,诚望识者教正为是。

用笔概述

形状对称和谐,笔画中锋而见力度,墨色浓润而显厚重,是篆书的三个主要特征。概括地说:形体、笔力、质感是篆书的三要素。篆书除讲究其结体上的均衡布势外,尤为讲究笔力与墨色所并造的线条本身,这便是笔法,或称用笔。下面就《吴均帖》的用笔特征作一浅显的概述: 清代以前的篆书风尚,在起、收笔及行笔中大致是藏头护尾、骨法用笔的“玉箸式”,并以此一统天下。这从被誉为篆祖的三李小篆”可以证明。这种用笔讲究“珠圆玉润”,其起、收笔的力度与行笔的力度保持一致,因此颇讲究“意在笔先”,而不提倡“落墨成趣”。显然,这种风尚还是以实用的赏玩性为主导的,其间,虽也有“钉头钉尾”的险峻用笔,如战国的《侯马盟书》,三国的《吴天发神谶碑》等,但它们无法成其“正流”。正是如此,秦以后很长时间里在篆艺上没有多大自觉性也就不以为怪了。吴让之在此帖的篆艺,在起、收笔上继承“二李笔法”的同时,不断精进,将书外功夫消化、引入,使较为单纯的篆书线条得以丰富、灵活,较具艺术情趣。其化隶法为篆笔的粗重笔触,化行、草书意气为篆势的轻盈起落,颇得画意;或方还圆,或侧还锐,飞扬如风柳,静穆似晨露的各种收笔,亦与其印艺相融。这一些,无不体现了吴让之篆书对用笔的熟谙。

不论秦前后诸篆在起、收笔上的正变,其行笔阶段中保持用笔上的中锋还是趋向一致的。我们将《吴均帖》中诸笔画截去头尾,其行笔实质亦与之相同。《吴均帖》继承这种扎实的中锋行笔,作为作品全局,仅仅是基调的确立,即是其继承传统用笔的一面,因为行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直接影响了线条质感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吴均帖》的风格是明显的。有轻重,则有粗细;有快慢,则有枯润(一般来说:笔画的粗细是由用笔的提按(轻重)来完成,墨色的枯润则是由用笔的快慢(缓急)来完成,这只是指笔毫中所蓄的墨汁能充分应付所欲书写的线条而言)细心的读者在通读此帖后可以留下一个印象,《吴均帖》中的诸多笔画,并不是一律的“圆润的中锋线条”,而是与各种“枯笔”“侧锋”相融于一炉的。其“枯笔”的枯燥面又是随笔身的中正、左右而或中或左或右的安排,这种枯燥面在笔画面上的左、中、右发毫,用笔概述

形状对称和谐,笔画中锋而见力度,墨色浓润而显厚重,是篆书的三个主要特征。概括地说:形体、笔力、质感是篆书的三要素。篆书除讲究其结体上的均衡布势外,尤为讲究笔力与墨色所并造的线条本身,这便是笔法,或称用笔。下面就《吴均帖》的用笔特征作一浅显的概述: 清代以前的篆书风尚,在起、收笔及行笔中大致是藏头护尾、骨法用笔的“玉箸式”,并以此一统天下。这从被誉为篆祖的三李小篆”可以证明。这种用笔讲究“珠圆玉润”,其起、收笔的力度与行笔的力度保持一致,因此颇讲究“意在笔先”,而不提倡“落墨成趣”。显然,这种风尚还是以实


用的赏玩性为主导的,其间,虽也有“钉头钉尾”的险峻用笔,如战国的《侯马盟书》,三国的《吴天发神谶碑》等,但它们无法成其“正流”。正是如此,秦以后很长时间里在篆艺上没有多大自觉性也就不以为怪了。吴让之在此帖的篆艺,在起、收笔上继承“二李笔法”的同时,不断精进,将书外功夫消化、引入,使较为单纯的篆书线条得以丰富、灵活,较具艺术情趣。其化隶法为篆笔的粗重笔触,化行、草书意气为篆势的轻盈起落,颇得画意;或方还圆,或侧还锐,飞扬如风柳,静穆似晨露的各种收笔,亦与其印艺相融。这一些,无不体现了吴让之篆书对用笔的熟谙。

不论秦前后诸篆在起、收笔上的正变,其行笔阶段中保持用笔上的中锋还是趋向一致的。我们将《吴均帖》中诸笔画截去头尾,其行笔实质亦与之相同。《吴均帖》继承这种扎实的中锋行笔,作为作品全局,仅仅是基调的确立,即是其继承传统用笔的一面,因为行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直接影响了线条质感的产生及风格的形成,《吴均帖》的风格是明显的。有轻重,则有粗细;有快慢,则有枯润(一般来说:笔画的粗细是由用笔的提按(轻重)来完成,墨色的枯润则是由用笔的快慢(缓急)来完成,这只是指笔毫中所蓄的墨汁能充分应付所欲书写的线条而言)细心的读者在通读此帖后可以留下一个印象,《吴均帖》中的诸多笔画,并不是一律的“圆润的中锋线条”,而是与各种“枯笔”“侧锋”相融于一炉的。其“枯笔”的枯燥面又是随笔身的中正、左右而或中或左或右的安排,这种枯燥面在笔画面上的左、中、右发毫,使空灵的线条更增凝练、朴厚。基于此,这种强烈反差的用笔,其执笔是不可能“中正不侧”的了,而是要有所欹侧,真正发挥出“掌虚”的功能,这正是吴让之在篆书用笔上的活用,即其艺术创造的一面。 这种融继承与拓新的大胆用笔技巧,在转折上更为显明。若或横或竖的笔画中的行笔是连接起、收笔的桥梁,那么,各种转折便是这桥梁的延伸与深邃。可以说《吴均帖》如果没有似折还转,将转忽踪的虚实、缓急变化,而是一律的承袭圆润、空灵的秦篆使转,便不可能与完整的笔画(起、行、收三阶段)相和谐,也不可能将俊逸、倜傥的风格臻于完善。

这种从精心的笔墨和随意的使转上焕发的情趣,要临摹并掌握它,而又不为形式所囿,有必要了解吴让之的使笔“笔性”《清史类稿》传吴让之从包世臣学书,并恪守师法,而包世臣的执笔是“食指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中指内钩,小指帖名指外拒管向左”

使空灵的线条更增凝练、朴厚。基于此,这种强烈反差的用笔,其执笔是不可能“中正不侧”的了,而是要有所欹侧,真正发挥出“掌虚”的功能,这正是吴让之在篆书用笔上的活用,即其艺术创造的一面。

这种融继承与拓新的大胆用笔技巧,在转折上更为显明。若或横或竖的笔画中的行笔是连接起、收笔的桥梁,那么,各种转折便是这桥梁的延伸与深邃。可以说《吴均帖》如果没有似折还转,将转忽踪的虚实、缓急变化,而是一律的承袭圆润、空灵的秦篆使转,便不可能与完整的笔画(起、行、收三阶段)相和谐,也不可能将俊逸、倜傥的风格臻于完善。

这种从精心的笔墨和随意的使转上焕发的情趣,要临摹并掌握它,而又不为形式所囿,有必要了解吴让之的使笔“笔性”《清史类稿》传吴让之从包世臣学书,并恪守师法,而包世臣的执笔是“食指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管向左”。这就是吴让之恪守的执笔法,它类似于或者说是二王传下,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押、钩、格、抵”五字法。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所习惯运用的五指执笔法,实际上是经现代沈尹默先生再为阐述演示了的“五字法”这种“五字法”是将食指上钩的同时,较为贴近中指而显低钩,而吴让之所恪守的包世臣执笔法,则食指高钩,离中指便稍远了。食指高钩,掌易竖,用指不如用腕省劲,笔画线痕较为虚活绵长;食指低钩,掌平坦些,用腕不如用指省劲,笔画线痕较为刚直短促。明乎此,实际上等于明白了“笔性”

作为临摹学习阶段,固然要知“五字法”,要知道多运腕、少运指;更要知道“五字”在笔管上不同的刻度应该有用笔的差异及不同的笔墨效果。同为一个侧笔中锋,用指和用腕实践中没有多大关系,只有当这个侧笔中锋欲表现刚直、柔曲的艺术形式及对比时,用指与用腕才会产生差异。对“笔性”的认识与把握,不但能避免依形摹形的缺憾,还可以照顾到形象以外——神采的把握。


起笔 蚕头(圆点) 起笔首要在笔正腕活。所谓“蚕”头写法,落纸时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画一虚痕,而后翻转笔锋入行,这样的起式,速度较快,质感朴厚,如“心”字的左右弧;也可如写阿拉伯数码9的方式,入锋绕转并逐渐铺毫,这样的起式,速度较慢,质感圆润,“争”的上两弧。

行笔 此帖行笔多用中锋书写,线条圆活。此外,为求质感的润泽、朴拙,亦注重墨色变化。 收笔 收笔在此帖中的要义,只是形象的美化作用,笔力、质感在起、行笔阶段已经完成,犹如画中气势,格调已具,再事点缀收拾,以臻完美。

转折 此帖中的各个转折,实际上是弧笔的压缩或是几个弧笔的拼接。此帖中的转折一般有四种形式:①急转。如“谷”字的两个分背转,即属于急转的形式,起笔后稍向下行,如一个拉长的点的写法),将转时锉笔驻锋,反折笔锋后略按稍行后掠出。②缓转。缓转与“急转”相对,上下交转处弧度较大,虽也有“略许提笔使转”这一过程,但仅仅是为了笔锋突然更变运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a027a2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