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中的雅与俗

2022-12-10 12:1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书法艺术中的雅与俗》,欢迎阅读!
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中的雅与俗

雅俗关乎书法艺术的品格,古来论书法雅俗者颇多,然无系统梳理,结合当前书法艺术创作中存在的现象,特撰文以述一孔之见。 一、书法艺术中的雅与俗

书法中的“雅”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作为一种风格的名称,就像飘逸、雄放、高古一样。二是作为所有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都须具有的一种审美品格,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狂放,是冷,都必须高雅。这两种意义,都可以引出它的反面,即“俗”。

雅作为一种风格,有时会与其他的风格交融在一起,而产生出一些略有不同的风貌,比如古雅、淡雅、典雅等。但是不管这些风貌看上去有多大的区别,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特征,即中和平正,不激不励。它实质上是儒家中庸思想在书法艺术里的一种表现,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态度、处世哲学和美学思想。在书法上,雅被肯定是从唐代开始的,李世民发端,孙过庭加以发,南宋姜夔承其余绪,至元赵孟頫,明丰坊、项穆、董其昌而达到极致。

孙过庭说:“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评王羲之书法:“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还主张:“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气存矣,而遒润加之。孙过庭显然在追寻着王羲之那种“尽善尽美”(李世民语)的境界,众美集于一体,既不缺什么,也不突出什么,然后以不激不励的心态把它们表现出来。这是典型的中庸之道。这种观点,赵孟頫也是颇为欣赏的,他说:“圆转如珠,瘦不露筋,肥不没骨,可云尽善尽美者矣。”他的书法创作也试图在追求中正平和、肥瘦适中、玉润珠圆的典雅之美。项穆则从正与奇的关系来阐述他对典雅之美的理解,并进一步发展了赵孟頫“圆转如珠”的理论主张:“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邪;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如果说孙过庭还较为看重骨力,那么由赵孟頫


到项穆是越来越脱尽火气,趋向于温润清雅的格调了,到明末的董昌更发展而成为淡雅。 这些主张雅的书家、理论家们,认为哪些是不雅或俗呢?项穆说得较为全面,他把书家分为五,一曰正宗,二曰大家,三曰名家,四曰正源,五曰傍流。傍流是末流,是俗书,为尚雅的书家所不齿。

何为傍流?项穆解释道:纵放悍怒,贾巧露锋,标置狂颠,恣来肆去,引伦蛇挂,顿拟蟆蹲,或枯瘦而巉岩,或秾肥而泛滥。”这些话基本上是把苏、黄、米等人的特点组合连缀而成的,在他看来苏轼的石压蛤蟆、绵里裹铁,黄庭坚的蛇挂树梢、瘦劲挺拔,米芾的放纵恣肆、倚侧腾挪都是旁门左道,是末流。

事实上,苏、黄、米等人正被列入了傍流。若以此衡量,则更惶论张颠、醉素、倪元路、徐天池、黄道周、张瑞图之辈了。这样的区分等级,判别雅俗,是站

在儒家本位的立场上,对今天我们判别一件书法作品的雅俗没有多大的意义。 二、俗产生的原因

黄庭坚对俗谈得最多,也是批判得最激烈的书家之一,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凡有俗气,都毫不留情加以鞭挞。他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蝌蚪篆隶同法同意。”草书只知左右缠绕,俗也,原因在不知古法。他自己也犯过同样的毛病:“少时喜作草,初不师古人,但管中窥豹,稍稍推类为之,方事急时,便以意成,久之,或不自识,此来更自知所作韵俗。又云:“予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今来年老,懒作此书,如老病人扶杖,随意倾倒,不复能工,顾异于今人书者,不纽提容正,强作态度耳。”黄庭坚开始学草书俗气不脱,原因有二:一是以周越为师,运笔故意抖擞、颤;二是不得古法,对古人优秀传统的学习,浅尝辄止,便急于自运。而他暮年能脱尽俗气,于努力学习古人书法的精髓,不计工拙,任其自然,不强作态度。黄庭坚还着重强调读书对去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a07819d53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