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诗词译文及赏析

2022-04-14 03:02: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民间诗词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译文,赏析,诗词,民间

民间诗词译文及赏析

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译文:

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仿佛在水面浮动,水天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鉴赏: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 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 “三湘",一 -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 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 - -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 -般泛 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 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


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 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最,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谊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滑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 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色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正当诗 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 这里,诗人笔法飘选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 “浮” “动” 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


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 即山简,晋人。《晋 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隐,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这首诗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近相映,疏密相间,加之以简驭繁,以形写意,轻笔淡墨,又融情于景,情绪乐观,这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王维同时代的股播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 意新理愜,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 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a2be13e68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