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一轮有效复习计划

2022-12-23 04:05: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三历史一轮有效复习计划》,欢迎阅读!
一轮,初三,复习,有效,计划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初三历史一轮有效复习计划

纵观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都体现了 “立足基础、考查能力、加强应用”的中考指导 思想,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知识考查基础化;二是题材选择生活化;三是能力要求层次 化;四是思维模式开放化;五是试卷结构格式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扎实有序的开展复习 工作,提高历史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下面就初三历史一轮有效复习作出以下安排: 1.深入钻研大纲,领会精神,有的放矢

2012 中考历史考试大纲对中考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能力考查目标、命题依据、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作了明确的规范和界定,自大纲一公布,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便成了 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要逐词逐句地学习、推敲其中的意思,用以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与 复习。此外,《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不能放松,因为课标明 确了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目的、要求,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历史教学内容以及处 理原则。这些都是中考复习中必须遵循的总精神和把握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明确这些,复 习才能有针对性。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课标、大纲的深入了解。 2.注重思想教育,情感导航,爱学乐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九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首先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期望,其次是升学的压力,第三是繁重的课业负担,再加上青春期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 诸多的因素导致了学生在临考前的几个月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变化。这对于九年级历史老师 来说,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就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进行一轮复习之初,加强学 生的思想教育,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勤奋 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爱动手动脑的求实作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和 坚强毅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合作精神。这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 生树立积极、正确、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一轮复习扫清障碍。 3.遵循认知规律 ,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3.1.复习目标

根据课标纲要,系统记忆复习。在授课内容结束后,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第 一轮系统复习。历年中考命题都会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力求试题难度适中,着重关 注的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因此,我们在第一轮复习时更应侧重基础知识的 积累,重大历史事件的相关要点(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影响等)要记熟。近几年的 中考历史命题较贴近现实生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地图、图表、文物、人物名言、艺术 品、邮票等都可以用来设置试题情境,我们在复习时也要多留心。

通过第一轮复习,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 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打牢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 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 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2.指导思想

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 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 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以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3.3.复习原则

以教材为本、夯实基础,突破双基,形成体系。 3.4.复习策略

3.4.1.对照考纲,回归课本

要求学生在这一轮复习中进一步吃透教材,让学生树立“教材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的 观点,第一轮复习主要是以单元为体系,学生需整体认识单元知识框架,这就要布置学生 有计划地阅读教材,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和历史线索理解掌握, 要扫清知识死角。学生的学习就算掌握再多的解题技巧,如果对于基础知识不能牢记掌握, 最终也是没有用的。所以第一步就必须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可引导学生对照考纲,在 心中从“原因、时间、人物、经过、结果、性质、意义”等方面去回顾每个知识点的相关 内容,注意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意义、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等。复习时要提醒学生 特别注意各课的引言、插图、表格、注释以及文献资料等,这些可能会成为考题的史料来 源。在此基础上,结合专题,对教材中孤立的、易混淆的点和块进行优化整合,对知识点 的把握教者可编制填充题,学生通过翻书,手写加深记忆。通过这一轮的复习,学生对历 史知识要有较好的掌握,初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3.4.2 突破双基,提升能力

纵观近几年我市中考历史试卷,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突出重点。 选择题部分侧重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所考的知识点覆盖面广而细。 学习掌握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并注意适当延伸和拓展,选择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基本能 力培养,使学生学会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 题的能力。在学生形成系统框架后,帮助学生对考点进行一一细化讲解。 3.4.3 整合知识,形成体系

中考大纲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特别是材料题,它不可能只考查单一的 知识点,一般都是把类似的事件、或相关连的事件、糅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学生对于知识 点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掌握理解。我们要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概括历史发 展的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点之间的框架体系,使之清晰易懂。

那么,怎样使学生在掌握好基础知识之上构建知识的体系,明晰知识线索,将纷乱的 知识理出一定的规律呢?教师要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将书本由厚变薄,运用时再由 薄变厚。历史学科同其他学科最大的不同是知识的前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 这一轮复习应该把握好这种关系,理清知识的脉络。此外,更需要把中外历史之间的纵横 联系进行比较和分析。这样知识的掌握将不再是孤立的、易混淆的点和块,而是一张知识 的网络体系。在一轮复习阶段,我们可分别建立章节知识结构体系、单元内专题知识结构 体系、模块式专题知识结构体系、社会热点问题知识结构体系等。从而,为知识的迁移和 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对七年级下册的复习,应该让学生学会把握课文内容,抓住 主要特征,整合知识,为达此目的,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科举制诞 生于什么朝代?你知道完善科举制的三个关键人物吗?能否说出科举制对我国和世界的影 响?唐朝采取的民族政策及做法,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等等,整合这些知识 点,形成体系。

3.4.4 聚焦课堂,点线面结合

历史复习的主阵地在课堂,向 40 分钟要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要功在课前,认 真吃透考纲,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案,备课要备教法和学法,以学生学为中心,进行 精心“预设”,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培 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革新我们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动起来。搞好试题 研究,关注现实,打开尘封的历史大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低起点、小步走、多活动、快 反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主体参与,变式训练,主观题变成选择题,逐步总结 与提升。

3.4.5 中外贯通,注重关联

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学习,因为中国历 史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 正地学“活”历史,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例如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时,教者可设计:“19 60——90 年代,中国和日本、俄国进行了怎样的改革?结果有 何不同?”这样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对同类、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识记, 进而进行比较的能力。一轮复习中,就要做到中外贯通,注重关联。 3.4.6 关注现实,关注热点

历史中考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题都注重联系现实。因此在中

考复习时,也要多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重大热点事件。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 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教师备课要把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相联系,才 能增亮得分点。西藏问题、新疆问题、港澳台问题,既是热点问题,又是中考的考点问题。 4. 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引领,讲究实效 4.1 复习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

复习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分类推进,全面提高复习

效率。 复习时要因材施教,对后进生,课堂复习采取“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策略; 对中等生,要对他们要严格要求,解题要严密、细心,使其不因此造成常规题失分太多; 对尖子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 解题完整,以提高中考优秀率。

4.2.复习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以下现象 4.2.1.追求数量,忽视质量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a50e13358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