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2023-03-05 02:38: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欢迎阅读!
悲秋,文人,中国,情怀,古代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1.封面 2.目录 3.正文内容 4.小组成员小结

具体内容

3.正文内容

研究背景与目的 “悲秋”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情绪主要感怀抒发的寄托与宣泄,也正是在这一寄托与宣泄的影响下“悲秋”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历朝历代均有大批文人骚客创作以“悲秋”为主题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凝结着作者深深的感时伤怀、悲悯无助的情感。古代文人的这种悲秋情怀与我国的文化创作传统以及民族集体心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本小组计划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提高语文素养,拓宽知识面。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代文人普遍有悲秋的情怀,也正是在这种情怀的影响和刺激下悲秋成为我国古典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从《诗经·国风·秦风》中“蒹葭”篇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屈原《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木北渚,目眇眇兮愁乎,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和叶下”;从曹丕《燕歌行》中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到柳三变《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南唐后主《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到纳兰容若《清平乐》中的“将愁不去,秋色行难住。六曲屏山深院宇,日日风风雨雨”等,悲秋情怀一直萦绕在古代文人的心头。也正因为此,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悲秋”成为备受文人青睐的永恒创作主题。但凡有写到秋天景致,抑或在秋天抒发情怀时,古人眼中的秋山秋水、秋草秋木、秋鸟秋虫,乃至于秋风秋月、秋思秋绪都会沾染上或浓或淡的愁苦情思。所有这一切,都是古人悲秋情怀的表现与抒发。

计划

1. 确定本研究课题: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 2. 小组商讨计划,确定分工 3. 行动

1.收集材料(包括书籍文字收集,网络材料收集) 2.整合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3.深入研究,获取结论

4.综合结论,整理材料,做出研究论文

研究成果及结论

1.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悲秋情怀,经过我们的深入研究发现有以下的几个原因:

1. 秋天独有的肃杀萧条的自然环境与氛围

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的蓬勃生机,夏天的绚烂热烈,秋天的肃杀萧条,冬天的寒凛落






寞,每个季节都有专属于自身的独特景致与氛围。人们身处不同景致与氛围之中情绪也会因之受到感染。俗语讲“牵一发而动全身”,按照中医传统理论,人自身的五脏六腑、七情六欲与外在环境的四季更替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均存在这千丝万缕的影响与对应的关系中。在上面所提到的“五脏”(心、肝、脾、肺、肾)中的“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中的“悲”四季(春、夏、秋、)中的“秋”同属于五行学说中的“金”而在我国古代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中,“商”音即属于“金”“商”通“伤”“商”即“伤”也,“商”音也多用来表现低沉悲苦的曲调。也正是在这一连串的联系中,秋与伤感苦愁连为了一体。同时,每每秋天来临,秋雨连绵如丝恰似人内心的苦愁难以排遣,秋风萧瑟又如人内心郁结的苦楚,加之落叶纷飞更会引发文人草木凋零韶华易逝的悲叹,这样文人就被一种浓浓的愁苦情绪所笼罩,而这种情绪的触发正是因为秋天独有的肃杀萧条的自然环境与氛围

2. .文学源流的传承与影响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启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自此我国的文学朝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条大道不断发展与壮大。《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极高的地位,其中的许多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国风·秦风》中的“蒹葭”篇就是《诗经》中的这样一篇代表作品,这篇作品所营造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对后世文人的创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诗经》作为读书人必读的经典之一,书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早已被其烂熟于心,每每相似情境出现时都会自然不自然的触发其创作的冲动,并且在创造时又会往往被固有作品中所营造的情境与氛围所笼罩,进而使得自身的创作也受到这种情境与氛围的牵引与影响。因此,每至秋风秋雨草木枯落的情境,就会触发文人的愁苦之情。

3.古代文人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

如果说最初宋玉在《九辩》中所发出的悲秋喟叹无意间开启了悲秋先河只是一种偶然的文化现象的话,那么,之后出现的各式各样、林林总总的有关悲秋佳作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这也构成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道绚丽风景线。每至秋日来临,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就会被触发,这也使得“悲秋”成为文人心中一种不可不写的创作题材。在这一情境中,“悲秋”往往成为历代文人抒发仕途失意、感时伤怀、去国怀乡乃至情感落寞的首选。这也就恰似文人将明月、春花、杜鹃、落木、杨柳等作为永恒的经典创作意象,悲秋也就在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的内心中沉淀下来,逐渐成为一种集体的无意识创作。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沉淀,一代又一代文人才能创作出蔚为可观的悲秋佳作。 4.士人伤怀失意情怀的寄托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其对士人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特别是汉代以降,任何一个文人墨客都或多或少,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与浸染。虽然儒家思想更多强调积极的人世精神以及为仁献身的精神,但是作为一种学术体系,儒家思想在现实的残酷映照下仍不失为温文尔雅,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圣贤为后人勾画了一幅温柔敦厚的图景,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儒家学说还带有学者式天真的哲学思想。

2.本小组也通过对原因的分析对应收集诗歌材料,以下为有代表性的材料提取 1.秋天独有的肃杀萧条的自然环境与氛围 许多古代文人正是因为目睹了秋草秋木,感受到秋风秋雨激发起创作的情思,唐代诗人司空曙的”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喜外弟卢纶见宿》)就是其在目睹连绵秋雨与飘零黄叶触发内心情感所写出的悲秋抒怀佳作;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王实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a74356b960590c69fc3763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